注册会员 登录
可爱老人网 返回首页

浦东怀谷 http://keai99.com/?27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做该做的事,见想见的人,吃好吃的东西。

日志

红房子里的故事(5)来了堂叔公

热度 5已有 522 次阅读2011-6-27 08:58 |个人分类:红房子里的故事

      在那什么都要凭证凭券供应的年代,票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时比钱还要紧。六十年代初,凡事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都实行了计划供应,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酱油、食盐、料酒、火柴、卫生纸等等,也凭证供应了好几年。现在很少见到的火柴,那时天天生煤球炉需要它;抽烟的买不起打火机,更是离不开它。每人每年凭券供应几两的絮棉券,只能够给孩子们做棉衣棉裤用,添置一条棉花毯是不可能的。买布也要找窍门,到棉布商店买布的首要考虑,不是颜色花样,而是有没有另头布,这样可以省几寸布券。

      在所有最最重要的商品中,那就是粮食。自从1954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后,每户一本居民购粮证,不同工种、男女老少,都有按月不同的定量。供应品种以吃口硬硬的籼米为主,每斤一角一分六厘,像当时上海最好的大米品种——“老来青“那样的粳米,每斤一角六分,但每月只有一、二斤/人;而需要面粉、切面、馄饨皮,或者购买糕点、点心以及上饭店等等,都要付等量的粮票,没有粮票是寸步难行的。如到外省市去,那要凭介绍信、粮票、油票,到粮管所去调换全国粮票。为了吃饱肚子,精打细算地节约粮食,可以说到了千方百计的地步,如多做菜饭、多吃稀饭、多买山芋、多吃烂污面等等,而要应付还不懂事的孩子,不知动了多少脑筋。当然,这样的日子,比农村要好得多了,更不好同外地饿死人的地方相比。在这个时候,你能支援亲友几斤粮票,那比什么都贵重。

      记得在1963年的春天,一个自称是我祖父(1923年已去世)堂兄弟的、七十多岁的老人来看我。在我的印象中,是有这么一位氏族中最近的远房宗亲,他家住在几十里以外的乡下(也就是我们家的老宅),那里有我家的祖坟和三亩坟田,由这位堂叔公代为耕种(不收租金)和照看坟墓。解放前,我陪同妈妈去扫墓时,曾经在他家里吃过饭,至少已有十五六年没有往来了。老人告诉我,家里是贫农,儿子死了,现在同媳妇和十多岁的孙女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我就留老人住了几天,临走还给他买了些粮票打折的、破碎不完整的糕饼;到年底时,老人步行几十里(没有公路)又来了,说家里没有男劳动力,年终分红成了透支户,吃饭时狼吞虎咽,好像很久没有东西吃了似的,我又留他住了二天,临走给了5元钱和几斤粮票,说实话,我也是泥菩萨过河,没有更多的能力帮助老人,嗣后一直没有老人的信息。

      一九九四年,老人的孙女(应是我族中的同辈),拿了解放后人民政府给我家坟田发的土地证,陪同县政协的领导和当地镇政府的副镇长寻到了我,说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希望了解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同乡人信息。时隔三十年后,我才知道,老人回去后生活极其潦倒,没两年就黯然离世了,我为未能在老人生前,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不安。从此,我和老人的孙女有了联系,,如今她也年近古稀,生活幸福美满,她引以为荣的事,是她的孙女今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本科毕业了。

 


握手

路过

雷人
4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浦东怀谷 2011-6-27 15:35
关心: 文笔不错
谢谢鼓励,想到哪里就动笔了,说的都是大白话。
回复 浦东怀谷 2011-6-27 16:07
黄绍鹏: 您的《红房子里的故事》都拜读了。文笔质朴,情感真挚。过来人可因文回首往事,年青人可因文了解历史真实。功德无量。
回忆过去,想想那穷开心的日子,也挺有意思的。
回复 浦东怀谷 2011-6-28 11:14
谢谢各位光临、鼓励!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发布主题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9 1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