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5079|回复: 32

[史海钩沉]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4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6-10-14 05:36 编辑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上)


      河北冀州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经2200多年,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读书教育,自古至今蔚然成风,冠于他地。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冀州在读书教育方面,逐渐形成“五大习俗”。


一、幼而读书
     《隋史》称,冀州居民“勤耕读”。民国十二年(1923年)编印的《冀县新乡士志》称:冀县人“幼而读书,长而经商,是岂吾冀人之习惯使然欤?”
      幼而读书,是冀州的悠久历史传统,是冀州人的良好习俗。史书载,冀州“民间幼童年l5岁以下者送社学读书”“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
      冀州人的“幼而读书”,起始,仅仅是为了“长而经商”而已:读书后,认识、会写个人姓名等常用字;学会、掌握打算盘。到10岁左右,外出学徒,而后,干事业。后来,受“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幼而读书”,为的是光宗耀祖,做官发财;新中国建立后,为的是“农转非”,生活富有,全家体面。
      早在南北朝时的后魏期间(535~556年间),距今1500多年前,在冀州就设立了郡立学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学生“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明朝时,冀州“每堡立社学一所”“冠于他州”。
      明朝万历4年(1576年),冀州创建信都书院,据民国《冀县志》载,明朝时冀州还有义学12所之多。
      清朝光绪8年(1882年),信都书院 “连续登甲乙榜者数十人”“人才最为一时之盛”。
      明、清时,冀州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办学风气甚浓,州学、社学、义学“三学”鼎立,当时,较著名的教育单位还有翘材书院、滏阳书院;堤北、吴家寨等社学;南漳淮、东午村等义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废科举,办学堂,初级小学堂遍布冀州城乡。”当时,冀县乡村有350所小学,其中,女子初级小学24所。还有5所高级小学。到了民国17年(1928年),全县452个村,初等小学堂达到321处。一首古诗赞美冀州“大义于今人通晓,满林尽是读书声”。
      民国时,冀州县城就设立有高、初两级女子小学校、中学、师范学校。
     新中国建立后,冀州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前茅。1992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5年,冀州市在全衡水市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二、诗书传家
     《隋书》称:“冀州好儒学。”冀州人,以“诗书传家”, 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成为一个良好习俗。
      冀州历史上,“诗书传家”的实例比比皆是。近代,许多家庭还舍得投资让儿子出国留学。
      早在晋朝(265~420年)时,韦宋氏的儿子韦逞年幼时,宋氏就教韦逞读书。她白天上山砍柴,到了夜晚,便一面纺纱织布,一面教韦逞。如此苦教苦学数年,韦逞的学问与日俱增,名气逐渐大起来了,终于将儿子韦逞抚育成才,做到了前秦的太常。
      唐朝(618~907年)时,冀州第一位状元贾季邻,精心教育儿孙,侄孙贾棱,在自己中状元时隔57年后,即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考为23名进士之首,成了状元。
      金(1115~1234年)时,今小寨乡南庄村(现析为东南庄和西南庄2个村)人路伯达和路铎父子,因为“学优而仕”,建树功绩,都被《金史》立传。
      明、清时,今冀州区冀州镇岳良村冯若翼,世代尊儒重教,一家6代人中,计有45人获取功名,其中,进士4人,举人1人,国子监太学生6人,庠生28人,其他6人。实属罕见!
      清至民国时,今门家庄乡西赵家庄村赵魁升,重儒学传家,儿子赵钦颜、孙子赵衡都成为名人。赵衡是清末举人、著名学者、教育家。
      今冀州镇岳良村冯珣,特别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使儿子冯慎安长大后很有作为,受到皇帝嘉奖。
      清至民国时,今小寨乡方家庄村(现析为南方庄和北方庄2个村)方兰阶,自己是留日学者,有7个儿子,其中5个为大专以上学历。
冀州因为教育发达,出现了一个家庭内有3代以上多人当教师的若干教育世家。大都是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均同时从教。
      1989年10月版《冀县教育志》载:3代以上(含3代)从事教育事业的家庭谓之“教育世家”,全县有26户。《冀州市志》载:1997年和2000年,由河北省教育委员会审批,对连续从事教育3代以上,并有1人获地区以上表彰的家庭授予“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荣誉称号。冀州市有6户家庭获此殊荣。
从清至今,今周村镇北黄家庄村李颐,八代九人从教。今小寨乡北照磨村王安世,五代八人从教。今冀州镇伏家庄村胡文魁,五代六人从教。其中,儿子和孙子胡庭麟和胡宗照 2人,同为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冀州人出国留学比较盛行。当时,冀州凡是有一定经济力量的人家,家长开明、有眼光的,为了孩子“更有出息”,争相送子女出国留学。据《冀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那时,有21人出国留学,涉及到冀州今10个乡镇除西王庄、南午村2个镇的8个乡镇,涉及到12个村庄。其中,官道李镇羡家庄村8人,门家庄乡王海庄村和码头李镇码头李村各2人。
      当时,冀州出国留学的,到的国家有日本、德国、法国、保加利亚和俄国等5个。留学生学习的专业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医学、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军事,等等。
       有的出国留学的一族多人。当时,冀州送子女出国留学的,最为突出的是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的羡氏家族。
       当时的羡氏家族,经营商业,有钱庄、绸缎庄、杂货庄、铁货、中药销售等多个行业,在本地、南宫和京津沪等地,有商号、分号几十家。是北方有名的大财主。这个家族,为了使后裔开阔视野,更好发展,延续家族,不惜重金,先后送了8名子女出国留学。其中,羡继品和侄子羡迪安在清末先后被官派留学日本。羡书谭和羡中州都是3个同辈兄弟同时出国留学。



评分

参与人数 6人气值 +26 收起 理由
京青 + 3 赞一个!
游游 + 5 赞一个!
真真 + 5 赞一个!
红红的太阳 + 5 受益匪浅!
香水 + 5 受益匪浅!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6-10-14 07:05 编辑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下)



三、捐资助教

      捐资助教,是冀州人重文化崇教育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习俗。改革开放后,社会上一个响亮口号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助教人员。明清时代,办义学,就是地方绅士捐赠学田地租,做为办学经费的一种助教形式。据民国《冀县志》载,所建义学达12所之多。有大娄疃义学、伏家庄义学、大吴寨义学、柳家寨义学、南内漳义学,等等。城内义学建在文庙之西,系顺德府同知王始所建,置学地62亩。
      据文字资料记载,冀州在民国(1912年)以前,捐资助教的有100人之多,其中,清朝末期8人。捐资助教的人员有男有女,有富商和开明人士,有普通教师和平民百姓,还有多位官员,等等。
      清代早期,冀州官员捐资维修、扩建了信都书院。
       在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距今100多年前,今门家庄乡王海庄村人张光壁和张香武,就分别捐款献地予以助教。
      今北漳淮乡北内漳村巩氏,个人捐款建起“巩氏积徳堂”完全小学1所。
      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羡希三,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在京、津及铁路沿线城市投资经营商业颇多,仅在南宫就有商号14家。他捐献白银建立了羡家庄高级小学校。
      今南午村镇大伯舍村和南齐家庄村,都是平民百姓大伙儿一起集资建立的村学校。
      当时的知名开明人士方兰阶、史冬初等,也都积极助教。
      州官贾霆曾经拿出自己薪俸30万为本,用所收利息助教。
      今码头李镇王明庄村教师薛子元,个人捐款一部分,求外商捐款一部分,建校舍9间。
      改革开放后,企业、个体户、富裕个人捐资助教,更成为一种做公益的形式。西王庄镇第二小学(将军希望学校),就是原籍西吕津村的原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希林上将投资50万元,西吕津村投资13万元,在村南选址建成的,取名“将军希望学校”。
       助教内容。人们助教,有的是辟设学田、有的建校、有的建校舍、有的扩建运动场、有的置办桌凳、有的购买书籍、支付教师报酬等经费开支,等等。据统计,明清时,捐资营建学校7所;捐资建校舍20余间。今冀州镇李家桃园村刘信芝在银行存款1000元,用作教育基金。今徐家庄乡淄村曹景参几代人坚持助教,投资建校、聘先生、设基金,等等。当时的县知事赐奖章、匾额,百姓立纪念碑。
       助教形式。人们助教,捐献的有款有物。明清时,人们捐献的土地有250多亩、宅院3处、房屋50多间。有的捐献白银、现洋、现金。
      康孟款,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捐资办义学一所,捐学田一亩。
      今小寨乡谢家庄村雷泽中妻刘氏出钱1600缗,创设义学,学名日育英;又捐2100缗,置田4l亩,为义学提供常年经费。
      谢家庄村刘勋尧妻王氏捐地9.5亩给谢家庄办校。
      今南午村镇军寨村崔金榜妹捐地亩30亩。
      陈体贵,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本村学堂助以千金,被赏以同知衔。
       庠生孙逢年、李有梅、石名奏、李荣光于南陆疃捐设义学1所。
      今官道李镇羡家庄村羡希三,一次捐白银3500两;
      今小寨乡大方庄村方兰阶,一次捐白银700两。
      今门家庄乡王海庄村人张香武一次捐现洋1000元。
      2005年春,西吕津村薄瑞广投资150万元,在村学校东面扩地17亩,建成一座能容纳500余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建成高标准食堂、多功能厅、师生浴室、200米封闭式环形运动场,内设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8个,快乐健身园一处,排球场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仅1986~2006年,冀州捐资助学款项达500万多元。其中,西南王村个体户捐资20万元。驻外大使秦力真之女秦小梅捐款118万元,为滏运中学建起图书馆楼等配套设施。港商李奎明捐资185万元,在家乡南午召村建起教学楼。北京著名画家刘九庵、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张世范等均捐资为家乡建校。



四、谚语励志
      几百年来,冀州百姓人家,习惯于用薪火相传的谚语,给孩子们励志,激励他们刻苦读书学习。
       “头悬梁,锥刺骨”,是人们用的最多的谚语。其中,“头悬梁”的孙敬,是冀州人。《太平御览》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以诗书为伴,故世人称其为“闭户先生”,他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困扰,将绳索一端系于屋梁,另一端系于发髻。若低头困睡,绳索将拽其发令警醒。他这种“悬梁"的刻苦治学精神,不仅使他通今博古,满腹经纶,终成为知名大儒,而且成为垂范后世的学习典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崇尚学习,尊敬读书。也是对儿童的激励。
       “要好儿女需积德,要高门第苦读书”,是说,只有苦读书,才能有“高门第”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是对读书作用的高度赞赏,读书,是“富”和“贵”的阶梯。也含对儿童的激励。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对读书人的推崇。
       “经得寒窗苦,方为人上人”, 是对儿童苦读书的激励。
       “传家就靠耕与读”, 是治家的准则。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等等,都是对儿童的提醒、督促、教育。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是对儿童的教导。
       “贪多嚼不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都是提醒、教导儿童读书要讲究方法。
      因为冀州百姓人家的谚语励志,所以,在孙敬之后,冀州刻苦读书的人层出不穷。
     《宋史》记载,冀州推官李载,字伯熙,少苦学,“隆暑读书,尝足于水,虽得疾不舍去。”
      元朝时冯复,“以明经”获得道(省)第一名。
      清代陈嘉谟,“尝自键闭门户,终日苦读不辍”“有求于外,则捺筐缒绳,缘壁引而上之。”“隆冬无炉,墨水冻,纳砚袖中,稍溶解,即濡墨而疾书”。
       今冀州镇岳良村冯兴,自幼苦读《诗经》,“造诣很深”“轻取”进士。
       今冀州镇岳良村冯若翼办的学校内,“读书诵教徹五夜,历寒暑不辍。”“归者累累”。
       据现健在的老人回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今南午村镇田村就有20多名大学、中等院校、师范毕业生。

五、禁忌习俗
      冀州人,在读书教育习俗中,还有一些这方面的禁忌习俗,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读书人的文明。
       “穷不卖书留子读,老来栽树与人看”, 是禁忌卖书。认为书是富贵之源,暂时不用时,也不要卖,要留给子孙。
        写信忌用红色墨水。因红色墨水有“血书”“绝命书”之嫌。
        忌读书人说“粗话”,要讲雅话,如:对于长辈人、长者、领导者、客人等,忌直呼其名姓,说话时、打招呼时,忌“哎”“喂”“吔”等词语;将人“死了”,说成“老了”“不在了”“走了”“过世了”“归天了”;将“你多大岁数了?”,说为“贵庚?”“高寿?”,将“你姓什么?”,说为“贵姓?”;将“拐子”说为“腿脚不利索”、将“聋子”说为“耳背”;将人有生理缺陷,说为“有点毛病”;将“拉屎、撒尿”说为“大、小便”或“方便”;将“月经”说为“例假”,等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真诚永恒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10-14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10-14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文兄的好资料。
发表于 2016-10-1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精彩佳作!早上好!
香水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10-1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10-1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虫 发表于 2016-10-14 05:38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下)

欣赏学习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
发表于 2016-10-14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文大哥介绍: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受益匪浅!
遥祝您:幸福安康!周末愉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16-10-1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识有文化才有前途,学习受益!
发表于 2016-10-14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虫 发表于 2016-10-14 05:38
冀州读书教育“五大习俗”(下)

谢谢你的介绍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28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