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567|回复: 23

[本地杂谈] 【本地杂谈话北京】说说老北京的“坛”和“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地杂谈话北京】说说老北京的“坛”和“庙”
中国是礼仪之邦,坛庙是礼仪的重要载体,它们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数象合一、美善合一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审美观,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数字情结,对各种数字都赋于了特殊的涵义,尤其对九、八、五这三个数特别重视。九是纯阳之极,最极致,五是数列之中,最尊贵,所以皇帝为九五之尊;八是方位之界,最广大,所以饭馆有八大楼,绸缎有八大祥,点心有八大件,妓院有八大胡同等等。用这三个数表示皇都的礼制建筑,彰显出了它们地位的尊贵。
坛和庙最早并不是宗教建筑,它们的起源远早于宗教,后世的宗教只是借用了古时坛庙的名称,如佛教的戒坛,道教的醮坛,藏传佛教的坛城,有些宗教的庙宇也称为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值 +13 收起 理由
泪花 + 3
真真 + 4 受益匪浅!
柴炯 + 3 赞一个!
阿强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礼制建筑,“坛和庙”有严格的制度,只为皇宫服务,绝不对公众开放;宗教的坛庙制度不太严格,都对公众开放。礼制坛庙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级,属于皇家祭祀的只有大、中两级。坛大多数是露天的砖石台,少数是“坛而屋之”,即在殿宇内设石坛。明清北京的坛庙几经变化,至清乾隆十八年祈年殿完成,共有大祀级坛四所,它们是天坛(祭祀时称圜丘或圆丘)、地坛(祭祀时称方泽)、社稷坛、祈谷坛(祈年殿内),中祀级七所,它们是先农坛、太岁坛(太岁殿内)、天神坛、地祇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共有大祀级庙三所,它们是太庙、孔庙、历代帝王庙,中祀级庙四所,它们是时应宫(祭龙王、雨神)、宣仁庙(祭风神)、昭显庙(祭雷神)、凝和庙(祭云神)。如此算来,应该是七庙十一坛。如果加上明代建造过的六坛,即天地坛(永乐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废)、山川坛(永乐十八年建,嘉靖九年废)、崇雩坛(嘉靖十一年建,清乾隆十二年废)、安定门外先蚕坛(嘉靖九年建、次年废)、西苑先蚕坛(嘉靖十年建,四十二年废)、帝社稷坛(又名土谷坛,嘉靖十年建,隆庆元年废)共计建了十七坛。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泪花 +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七座庙为何都是向北拜祭?
古代坛庙形式配置都有规矩。一是祭拜的方向。七庙都是神位在北,向北拜祭,所以主殿坐北朝南。坛的方位和祭拜对象的阴阳属性有关,属阴的有方泽、社稷、地祇、夕月四坛,以阴(南)为上,神位在南,正门在北。其他七坛,以阳(北)为上,神位在北,正门在南。
二是尺寸形式。凡是属阳的,都用奇数,如圜丘上、中、下三层的直径分别为9、15、21丈,天神坛每面5丈;属阴的用偶数,如方泽坛二层下层边长10.6丈,上层6丈,地祇坛长10丈、宽6丈。屋顶形式,祈年殿象征天圆,至高无上,以蓝色象征天,是诸坛庙中的一个特例。三层檐象征至尊(宫殿和礼制建筑最多二重檐)。此外,大祀级的庙用重檐黄琉璃瓦庑殿顶(四坡五脊),制比皇宫;中祀级的庙降为单檐绿琉璃瓦歇山顶(四坡两山九脊),制比诸王。

三是色彩象征。天坛以蓝色象征青天,地坛以黄色象征大地,日坛以绿色象征东方甲乙木,月坛以白色象征西方庚辛金,社稷坛以五色象征五方国土;太岁殿的黑瓦是延续明代祭祀建筑都用黑瓦的通制,因为明成祖朱棣以玄武大帝为护佑神,玄武在北方,北方为壬癸水,黑色。
四是配置成套。所有坛庙都配置有神库(存放祭具)、神厨(制作牛羊等牺牲)、神版库(平时供奉神位)、牺牲所(又名宰牲亭,屠宰牺牲)、井亭(洗涤牺牲),此外还有燔柴炉、焚帛炉等。这些配套设施一般都用低等级的建筑形式,但也有的与祀级一致,等级较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泪花 +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城最早的天坛
中国祭祀天地起源很早,考古遗址中曾发现过原始祭坛,后代史籍也有皇帝祭祀天地的记载。西周以后定制,《周礼》、《礼记》中记载有冬至日祭天,夏至日祭地,天神叫做昊天上帝,祭祀场所叫做圜丘(也叫圆丘,圜、圆同义),地神叫做皇地祇,祭祀的场所叫做方丘也叫方泽。不过那时的“丘”不是人工筑造的,《尔雅·释丘》说:“非人为之丘”。当时祭祀是在脽上“扫地为坛”,脽(zhou)的本义是臀部,借用为隆起的地形,也就是说当时祭祀天地都是打扫出一块高地进行。祭祀的地点也不固定在国都。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2年)在距离长安二百多里的甘泉宫建泰一祠紫坛祭天;元狩二年在汾阴脽上(汾河汇入黄河处)立后土祠祭地,祠后建方台,为“皇帝扫地为坛”处。直到成帝二年才决定把这两处祠坛迁至首都长安的南、北郊,以后各代成为定制。不过那时仍不是砖石台体,以后各代至隋唐长安南郊的圜丘还都是夯土筑造。这座圜丘在1994年被发掘出来,通高约8米,圆形四层,下层径约52.8米,二层约40.5米,三层约28.4米,顶层约20米,设十二陛阶通向各层。与清代北京天坛相比,上层直径完全一致,其余各层现状尺寸和文献记载不完全一致,是后代不断修缮的结果。坛外抹白灰面,形象檏素。汉武帝圜丘(紫坛)底层八边,唐代十二阶,北齐改为四阶,都有象征意义。古人由天象观察,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八象征“八方通宣”;四象征一年四季。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泪花 +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次用了天坛、地坛的名称,第一次规定天坛为三层四阶,第一次用砖石筑坛。元大都的天坛在丽正门外东南7里,现在祈年殿的位置。
明初建都南京,依古制在南郊建天坛,北郊建地坛。但是到了洪武十年,朱元璋忽发奇想,认为自己是天子,天是父,地是母,父母岂能分居,于是创立了天地同坛合祭之制。坛名天地坛,坛上覆殿,名大祀殿。它的形象见于明正德年间《金陵古今图考》中,是一座每面7.8丈(约25米),面阔三间,呈“九宫”分隔的方形重檐大殿。明间3丈,阳数象天;次间2.4丈,阴数象地;总长7.8丈是阴阳合数。
永乐十八年定都北京,一切规制仿照南京。毁去元大都天坛,在其址建大祀殿。它的形象见于《大明会典》中,不过屋顶变成单檐,可能是刻图时经过简化。这种天地合祭、阴阳合一的形制,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空前绝后。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泪花 + 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2-2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朋友的介绍。下午好!
发表于 2018-12-2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分享朋友佳作
发表于 2018-12-2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伯爵 发表于 2018-12-27 13:59
作为礼制建筑,“坛和庙”有严格的制度,只为皇宫服务,绝不对公众开放;宗教的坛庙制度不太严格,都对公众 ...

欣赏分享朋友佳作
发表于 2018-12-2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伯爵 发表于 2018-12-27 14:04
北京城最早的天坛
中国祭祀天地起源很早,考古遗址中曾发现过原始祭坛,后代史籍也有皇帝祭祀天地的记载。 ...

欣赏分享朋友佳作
发表于 2018-12-2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伯爵 发表于 2018-12-27 14:05
元代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次用了天坛、地坛的名称,第一次规定天坛为三层四阶,第一次用砖石筑坛。元大都的 ...

欣赏分享朋友佳作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4-26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