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可爱老人网 返回首页

浦东怀谷 http://keai99.com/?27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做该做的事,见想见的人,吃好吃的东西。

日志

红房子里的故事(4)开门第一件事

热度 2已有 750 次阅读2011-6-26 08:53 |个人分类:红房子里的故事

        开门七件事 ——,是平民百姓每天从“开门”(即开始家庭一天正常运作之时或持家,维持生计),就要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都离不开七件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为七件事的第一件,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字,已经升级为煤球、煤气、电、天然气了。

      当我带着煤球炉迁入“红房子”的时候,煤制品已实行凭“居民煤球购买卡”供应,县城居民户的供应标准为:一人户每月90斤,三口之家每月120斤,四人五人再增加一点。当然,农村是不供应的,要求农民自行解决,到冬天烧柴发生困难时,农民就只能拾杂草、剝树皮了;居住在市区的居民,它的供应标准要高一些,因此,在市区有亲友的农民,,可以在亲戚的计划中买一些煤球,但乘公交车运回家的时候,如果被市场管理人员发现,就要被充公没收了。

     为了节约用煤,政府曾大力推广炉灶改革和使用煤餠。老百姓为了省钱,往往购买煤灰(可省三分之一的钱),回家自己加工成煤块;后来推广使用煤餠,则借来煤餠夹子,自己动手敲出一只只煤餠来。我还在自家搭建的灶间里,砌过一座烧煤餠的多功能节约灶,可以同时烧柴草和煤餠,灶中间按了一个利用余热的铁汤罐,这样就可经常有热水用了;特别是用柴草炒菜做饭后,在热灰中埋入几只山芋,过半天就成了好吃的煨山芋了,可受孩子们的欢迎了。我们还利用柴火的余热,自己学着做叫花鸡:先把鸡洗净(不拔毛),在鸡肚子里放上调味品后缝好,再用稀泥涂在鸡的外层成团状,放进灶膛热灰中,不到半天就成了香喷喷的叫花鸡了。

      1973年,我向县建设局申请了一个建筑许可证,在院子的空地上造了一间12平方米的灶间,红瓦、树棍做的屋顶,买来煤渣砖(饮食店做点心烧过的象砖头一样的方形煤块)砌的墙,向化肥厂买来4屯煤屑做地基,总投资仅312元。新灶间造好不久,我在高桥化工厂的一位战友,说可以为我配一套液化气钢瓶和灶具,但老伴(当时还很年轻)怕爆炸不敢要,拖了几个月,还是战友给送上门的。这在当时,除了化工厂职工以外,是很少有人能够拥有的,也是使人十分羡慕的事情。在我1981年迁出这个宿舍时,我那担任局长的邻居,还在烧煤餠呢!他家用上液化气的时候,已是八十年代中期了。我还通过那位战友,为好友涛搞了一套液化气,当他在1987年(刚过五十四岁)病故时,几个子女为争取那套液化气的使用权,闹得很不愉快。

      不过,那个时候换气十分不便,厂里每半个月派车来到镇上,为住在附近的职工家属换气,我可以顺便调换钢瓶 ,否则,要自己找车,到几十里外的化工厂换气。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液化气用户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上有了专门帮助调换煤气钢瓶的行业,煤气公司在镇上设立了液化气加气站,管理进入轨道,开始登记发卡,凭证换气,从而终止了我那张煤球卡的使用权。在这十多年中,这张煤球卡可派了大用场,我为几个家住农村的同事,提供了轮流凭卡购买煤餠的机会,也算是办了一件好事。

      1995年春,管道煤气进入了小区,2000年又转换了天然气。如今,当天然气灶具燃起蓝色火焰、浴缸里哗哗流出天然气热水器的洗澡水之时,不由得想起早已丢弃的煤气炉:在建国后的五十年间,经历了由烧柴——煤球——煤气——天然气的跨越式燃料改革,这充分反映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侧面!


握手

路过

雷人
2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发布主题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9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