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092|回复: 4

欣赏【历史上真正的白崇禧】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

  邓琼张璐瑶
  日前,著名华文作家白先勇再次莅临羊城。这一回,他非为小说、昆曲而来,呈上的是一本为自己的父亲所作、图文并茂的纪实作品《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当晚,在方所书店举办的专题讲座上,75岁的白先勇一席浅色西装,始终肃立。他结合大量珍贵影像,将父亲的戎马生涯、家国情怀一一道来。无论多么沉痛的往事、沉郁的别离,都没有改变老人面容上的轻轻微笑,而在座的每一个人,却毫无例外地随之沉潜于历史的厚重沧桑中,心潮起伏。
  翌日,白先勇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详细阐释了书中披露的大量细节以及历来存在的相关历史盲点、误区。
  {壹}
  广州对于白崇禧的特别含义
  羊城晚报:在您的记忆中,广州对于白崇禧将军有何特别含义吗?
  白先勇:广州对我父亲是很重要的一座城市,因为他可以说是在广州发迹的,在这里他接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国民革命军参谋长,开始北伐。当时要整军北伐,在广州,蒋介石
  可以说是三顾茅庐,力邀他出来做参谋长。但李宗仁觉得白崇禧才33岁就做国民革命军参谋长,确实太年轻了一点。蒋介石身边有很多黄埔系的军官,却还执意要把这个位置给我父亲坐,可见他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父亲的军事才能。
  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1923年父亲在广州见了孙中山,这也是他一生中很要紧的时刻。
  当时他是一个年轻军官,广西还没有统一,还是在旧桂系的统治下。那一年3月,父亲因作战足伤,赴广东治疗,中山先生当时正在广州,我父亲就以全权代表的身份晋见孙大元帅,表达了广西请求加入革命行列,表达广西统一对革命的重要性。你想,我父亲是参加过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这些都是孙中山倡导的,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老早在他脑子里深耕,孙先生的著作他都看都读,非常崇敬。父亲常常讲起,孙中山当时在广州对他说:“我对你们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忙,能给你们的就是三民主义。”孙还鼓励他们把广西统一起来,响应新的中华民国的号召。我可以想象,那种鼓励对他的影响,北伐后他给蒋介石打电报要去新疆支边,完全依据的就是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计划。
  {贰}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
  抗战方略
  羊城晚报:您在书中提到白崇禧将军1938年就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战方略,这其实与我们熟知的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颇为一致。您有没有考证过,这二者之间有无关联?
  白先勇:我父亲是在1938年军事委员会于行都武汉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提出这一战略思想的。他看到,日军军备远优于中国军队,正面作战我们难以取胜,所以应该同时发动敌后游击战术,不必重视一城一镇的得失,将敌军拖往内地,拉长其补给线,使其陷入中国的广大空间,从而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以求得最后胜利。这个提议也得到了蒋介石的采纳。
  但是在那个时候我父亲和毛泽东没有什么接触,可能不会受影响,他考虑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战略,不是共产党。他曾自承,这一战略是受到俄法战争中俄国人拖垮拿破仑军队策略的启发。
  羊城晚报:我们注意到,在您这本书所展现的父亲影像当中,好多次出现了他的马上英姿。白崇禧将军特别爱马吗?
  白先勇:对,我父亲擅长骑术,并以此自豪,他生平曾拥有名驹数匹。书里最典型的是一张他试骑名驹“回头望月”的照片。拍摄时在北伐期间,似乎当时还在拍摄纪录电影,我父亲骑马跟在一辆汽车后面疾行。他自己还为这照片做了亲笔记注———“回头望月”,全身毛色为金黄色,为关外走马中跑第一者,据称日行八百华里,为奉军吴俊陞将军所有,嗣赠与张宗昌将军。津东之役,直鲁军全部覆灭,该马遂为白总指挥所有。马背右后方近马尾处,有一饭碗大之圆形白毛,近似月亮,故名“回头望月”。白将军最好驰马,尤钟爱此名马。
  抗战期间,父亲任桂林行营主任的时候,还有一匹爱驹叫“乌云盖雪”,全身乌黑,只有四蹄白毛如雪,非常俊美。
  {叁}
  李宗仁白崇禧关系“微妙”
  羊城晚报:您父亲与李宗仁都出身于桂系,时人并称“李白”,您能不能谈一下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密的合作和后来的分歧?
  白先勇:我父亲跟李宗仁都是从桂系出来的,他们之间是桃园三结义那种,很深厚。两人经常合作,北伐时一起打仗,也有很好的结果,也有统一的共识,在台儿庄时又合作,可是我父亲有很独立的思想。李跟白之间,有点像刘备跟诸葛亮。很多时候,都是思想上父亲在主导、李宗仁是一个领军的指挥关系。
  但后来,他们二人也有很多分歧的地方。比如李宗仁40年代要参选副总统,父亲极力反对。当时父亲的想法是,如果选了副总统,广西跟中央在抗战时好不容易弥合起来的关系就破裂了。但李宗仁凭借有美国人司徒雷登等在后面支持,执意参选,父亲因觉得有美国势力介入大大不妥,还跟他当场起过争执。但基于两人的渊源,父亲还是尽力帮李助选。
  当时竞选很激烈,甚至相互攻击。蒋介石认为,他跟李、白就是处不好,李宗仁当副总统会威胁他。我父亲夹在中间,有时偏这、有时偏那,处境很艰难。其实,李宗仁以些微多数当选副总统之后,三人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对当时的大局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多年后,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承认,这一次助选是他犯下的一大政治错误。
  再后来,李宗仁任代总统直到最后国民党全面崩溃时,李、蒋之间的斗争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李最后一走了之,跑到美国去了。我父亲对这点非常不能原谅。他觉得,要么你就不做,要么就把最后残局负责到底。父亲直到晚年也对李宗仁的这一点一直不能谅解。
  {肆}
  选择去台湾是“向历史交代”
  羊城晚报:1949年时局大变之际,您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已经很紧张,而且台湾处境也很危险,他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去了台湾?
  白先勇:我父亲是1949年12月30日到台湾去的,那时候台湾也风雨飘摇。很多人都提出这个疑问,为何他要自蹈险地?其实他那个时候有很多选择,比如到香港,也有的人到美国,或者甚至前往中东的回教国家,但最终他选择了到台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向历史交代。”
  因为父亲的一生中,参加过武昌起义,就等于见证了民国的诞生,等于是看到自己的一个孩子的诞生,而且他也参与了诞生。第二,北伐时候是他最后完成的,抗战的时候几乎重要的战争他都参加了,国共内战的时候他也是战斗到最后。所以,他整个的一生都是在为民国打仗,我想最后他不去美国也正是为了这个,死于异地不是他的选择,他的选择是“民国”。所以,最后我在书中说,他到台湾去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羊城晚报:到了台湾之后,白崇禧将军曾在一次国民大会上遭到弹劾,被说成是在徐蚌会战中“按兵不动”,这也是多年来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白先勇:当时确实朝野之间、海峡两岸都有议论,但是父亲对此除了做书面答辩外,还在“国大会议”上亲自上阵严正申明,公道自在人心。实际上徐蚌会战刚开始,父亲即从武汉方面抽调了黄维兵团12万人开往徐州,可是半路上被共产党军队围堵于双堆集,黄维被俘。另外他还派遣了第85军、第10军以及整编第2师等华中最精锐部队,共计兵力5个军1个整编师增援蚌埠,但中途遭截、被掳,几乎全部成空。而父亲昔日老部下程思远撰写的《白崇禧传》叙述到这一节,也说他“冷眼旁观”,就属不实了。
  {伍}
  晚年生活,
  虽受监控,但平淡雍容
  羊城晚报:请问您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如何?他在晚年时过着怎样的生活?
  白先勇:父亲在台湾并未担任什么要职,只是一个陆军一级上将的终身职衔,过了17年平淡的日子。但是他表面上享有一级上将的待遇,事实上暗地里一直遭到情治人员的监控跟踪。他对此也极为愤怒,还曾致密函向蒋介石诘问原由。
  我和我父亲在台湾共有11年生活在一起,而且我那个时候已经懂事了,所以颇有印象。在大陆的时候我对他的印象是他总是穿着一身军服,穿着马靴。后来到了台湾,看他那17年的生活,他能够保持他自己,我感觉到他的雍容大度。虽然在台湾的处境很不容易,但至少他撑住了。所以,我更加佩服他。
  我跟我父亲的关系也满特殊的。我七八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致命的,没有特效药。而且我一被发现就已二期,挺严重,所以父母对我都比较怜惜,比较宽容。父亲找所有的医生医我,对我很关切。
  我父亲对我没有一句重话,很难得他的这种信任,培养了我的自信跟自尊,这很要紧。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家里孩子的家庭地位是以学校的成绩单来排的,我在学校里面常常考第一,所以他就拿成绩来评价我。哈哈,其实我做的很多事情他不知道的,我想他也不一定会喜欢,例如后来学文学等。可是,他凭我的成绩,对我还很尊重,所以我不像其他的兄弟会挨打。至于他最爱的两个孩子,是我四哥和我小弟。四哥先忠很有军人气质,跟他很像,小弟从小跟他在一起,经常“拍马屁”,跟他很亲近。
  羊城晚报:您编著的这本书虽然是图说父亲白崇禧的一生,而本身也是“民国史”的一部分。您怎样看待如今流行在华人世界当中的“民国热”?
  白先勇:其实我们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和尊重历史的,寻找历史真相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我想,对于民国史,台湾也没说清楚,国民党自己也没有说清楚,现在应该到了(说清楚的)时候。大陆这边有“民国热”也很正常,要追求历史真相,我们应该知道那个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举个例子,中日战争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何等重要,如果我们自己不写清楚,那日本人可以在教科书里随便写、随便讲。国民党自己打的仗也没讲清楚,例如台儿庄一役就没多少专著。我还看过一本相关的书,其中居然没有李宗仁和白崇禧,连主帅照片都是错的。所以我希望,这一代能尽量恢复历史的真相,尊重历史,这对后世很要紧。不知道你的过去,怎么对未来有正确判断?
  白先勇另述
  父亲之死非蒋氏加害
  我父亲和蒋介石的关系,一共40年,非常复杂,分阶段性,有分,有合。我拿父亲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总统是很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话他没听。”
  持平而论,蒋介石对父亲的军事才能是深有所知的。在关键时刻,蒋往往会派遣父亲前往解决困难,如北伐,抗战中指挥台儿庄之役,督战四平街之役等等。但蒋介石用人,对领袖忠贞是首要条件,可是父亲个性刚毅正直,不齿唯唯诺诺,而且有关国家大事,经常直言不讳,加上父亲的桂系军人背景,毕竟曾有过蒋桂战争,以及蒋与父亲的桂系好友李宗仁到后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原因,蒋对父亲始终是有所疑虑的,并不完全信任。
  现在台湾及大陆一些人论及二人关系,往往喜欢夸大矛盾,而且把矛盾变得琐碎。其实他们之间的一些冲突,首先在二人的个性,二雄难以并立,两个强人相处,冲撞势必难免。而且古有明训: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其次,是两人在政策方面有意见分歧时的冲突,比如徐蚌会战,蒋介石与父亲在这关系国运的战役上,出现激烈争执,使二人关系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但论者也不要忽略,他们也曾有过长期紧密合作而得到良好结果的时候,父亲在北伐、抗战中所立战功,亦是在蒋充分授权下得以完成的。
  父亲于1966年12月2日因心脏冠状动脉梗塞逝世。关于他的死因,两岸曾谣传纷纷,有的实在荒谬。此事起因源自一位在台退休的情治人员谷正文的一篇文章,他自称属于监控小组成员,在文章中捏造故事,说是受蒋介石命令用药酒毒害父亲。此属无稽之谈。父亲逝世当日,我七弟先敬看到父亲遗容,平静安详,大概病发突然,没有受到太大痛苦。父亲丧礼是以“国葬仪式”举行,蒋第一个亲往祭悼。
  未被尊重的国防部长
  抗战后,我父亲虽出任首任国防部长等要职,但职权受限,而且他的一系列战略进谏也未能得到采纳,国军最终一败涂地。
  首先,父亲极力反对抗战后贸然裁军。当时本来国民党军队有五百万人,共产党军队只有一百多万。裁军后,大批八年抗战时曾为国家卖命的国军士卒流离失所,众多倒向了共产党一方,大增其军力。
  再有1946年五六月间,第一次东北四平街会战,那是国共抗战后首度对阵,双方精英尽出。蒋介石派父亲往东北督战,国民党军队攻进长春,林彪军队打败,往北急撤,孙立人率部追过松花江,哈尔滨已遥遥在望。在这个关键时刻,父亲向蒋介石极力主张彻底追击,并自愿留在东北继续指挥。但蒋由于受到美国调停内战的压力,也误判了共产党军队的情况,没有听从,还下令停战。林彪部队因此有时间整军反攻,最终横扫整个东北。多年后这也被蒋介石自承为内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另一例是1948年-1949年的徐蚌会战,是国共最后决胜负的一仗。父亲的卷入很复杂,本来蒋任命他为华中剿匪司令,要他指挥大战,于是父亲提出两个重要战略:一是华中指挥权要统一,第二要“守江必先守淮”,大军应集结在蚌埠而非徐州,因徐州平原无险可据。
  开始蒋同意,但又临时变卦,将指挥权一分为二,华东归刘峙指挥,而指挥中心却设在徐州。
  开战前夕,国共两军各60万对峙,国民党高层联名写信给蒋,建议还是由父亲统一指挥。父亲飞赴南京开军事会议,此时发现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全盘错误,而指挥官也全是蒋的嫡系,且保卫南京一战蒋肯定会越级指挥,所以父亲判断这场战败局已定,他很难再有作为。所以父亲做了一个恐怕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拒绝指挥,飞回汉口去了。
  后来国军果然大败,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蒋、白之间嫌隙更深。


杭州西湖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7-6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西湖 发表于 2012-7-6 07:13
拜读全文!历史会还白将军一清白!

的确,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研究历史就是当代人的责任,不应当随意篡改和夸张
杭州西湖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7-6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西湖 发表于 2012-7-6 09:29
政治因素,人为的篡改历史,终究有一天会还亇清白!

希望还原历史。像【辛亥风云100集】就很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9 17: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