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357|回复: 3

北京的“八道湾”胡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国都长安 于 2011-4-11 20:56 编辑

北京的“八道湾”胡同

说起八道湾,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周作人,以及他的苦茶庵。八道湾仿佛是因为苦茶庵出名的。梁实秋说:“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的文房四宝井然有致。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文笔简约,像建筑师般把苦茶庵的横截面临摹在纸上,这仿佛也是周作人半明半昧的一生缩影。
    八道湾实际上也和鲁迅有关,1919年底鲁迅携全家从北京菜市口的绍兴会馆搬来,周氏兄弟及家属亦同时迁抵。所以解放后,八道湾胡同11号院一度被称为鲁迅故居。而苦茶庵的名称,则几近于失传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人都在回避周作人这个名字。甚至努力将他的文本从记忆中淡化掉—历史以这种措施处理尴尬。其实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当时文坛上一场著名的家庭内战就是在八道湾闹起的,几天后鲁迅便收拾行李与母亲迁出,搬到西四砖塔胡同61号。也就是说,鲁迅只在此生活了几年,周作人则居住了近半个世纪,并以此为一生的归宿。但八道湾依然算鲁迅故居,谁也没有勇气在院门口立一小块纪念性的牌子,上书“苦茶庵”。

这座曾旁听过周氏兄弟恩恩怨怨的院落如今已荡然无存
    张中行老人说:“我由上学时读新文学作品起,其后若干年,常听人说,我自己也承认,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弟兄,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他兼而分析:“提到观照人生的高度说,兄是偏于信的一端,弟是偏于疑的一端。各有所向,哪一种近真?也不好说。但从受用方面看,疑总难免小有得而大失。”如此裁判已堪称勇敢了。更勇敢的是,张中行在周作人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来后,还多次以学生的身份前去拜访:“人不是当年的了,坐落在北京西北部公用库八道湾的苦雨斋也一变而凄清冷落。住房只剩内院北房的西北部;东半部,爱罗先珂住过的,中门外南房,鲁迅先生住过的,都住了其他市民。所住北房三间,靠西间是卧室,日本式布置,靠东一间书房兼待客。客人来,奉茶是自己或羽太夫人。”苦茶庵给张中行的印象是萧条困顿的,他甚至引用了“门可罗雀”的成语,其风格大大迥异于梁实秋眼中的。毕竟是两个时代了,就像有两个苦茶庵一样。那么,哪一种更真实呢?这同样不好说。

    后来电视台采访鲁迅故居在八道湾拆迁区中的存留问题,镜头捎带着拍了一下周作人的苦茶庵,灰墙斑驳,光线昏暗,原来和普通老百姓的旧宅没有二样,惟一的区别是屋檐下镶嵌了一排褪色的砖画,尚有那么点文化气息。想当年,苦茶庵的主人曾凝视着这典雅的画面品茗吧?品出什么滋味了吗?那一切都被风吹走了。正如主人指缝间寄出的“雨天的书”,在中途就搁浅了。风雨中摇摇欲倾的苦茶庵,不再是惟美主义的空中楼阁。还是鲁迅的《野草》说得好:“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是否在暗喻兄弟二人?遗憾的是,枣树兄弟也闹过矛盾。斯人俱往矣。
    有几位居委会老太太曾在电视镜头前一边晾衣、洗菜,一边回答记者提问(大意):连鲁迅故居都要拆,怎么向后人们交代呢?到哪儿重新盖一座呢?八道湾,这座曾旁听过周氏兄弟恩恩怨怨的院落,作为两位文化名人的物证,而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家生意红火的房地产公司。看来,在金钱面前,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妥协的,甚至妥协到虚无。
    八道湾,这个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地名,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吗?

再造辉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12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再造辉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12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12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18 1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