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4802|回复: 153

[文化散论] 忆当年的困难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7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1-17 06:53 编辑

                        忆当年的困难生活
                             

    这张照片是笔者1968年拍摄的。当时,我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利用业余时间当通讯报道员,到冀县城里参加宣传工作会议时,在冀县照相馆拍照了这张照片。照片上,左裤腿膝盖处,有一块很明显的补丁。
看到这张照片,不由想起当年很困难的生活。困难生活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好转。
当年穿衣。人们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0世纪60年代前,农民大都穿自己织的土布做的衣服,且大部分有补丁。鞋也是穿家人做的。70年代初到1978年,土布衣渐少,“洋布”衣多起来,布料也逐渐有了哔叽、的确良、尼龙,等等,但当时人们因经济条件所限,在衣着上仍然是“有穿的就算”,并不能有“好”的追求。当时,衣服大都是买了衣料,让家人或请裁缝做,成衣基本没有,更别说什麽牌子了。当时,衣着颜色主要是黑、白、灰、蓝、军绿或白色加红、蓝条格。当时,人们基本上是一年两身衣服---夏天单衣和冬天棉衣。春、秋凑合。且一件衣服一穿就是五六年。有的人另有一身较好的衣服,只有过年过节、出门、赴别人婚礼等时,才舍得穿。有的人自己没有身像样的衣服,若去相对象或参加别人的婚礼,得找人借。有件新衣服,是当时儿童、青年人的热切盼望。成年人最希望的是有件羊皮袄、毛衣、毛裤。1978年穿皮鞋的,农村还基本没有,城镇也仅有20—30%的人。
    曾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县和公社(现乡镇)的干部们(因其他人搞不到),争相穿用日本产尿素包装袋做的衣服。将日本产的尿素包装袋(白色)洗干净,做成褂子,或染色后做成裤子。穿在身上后,上面还隐约看到“日本”、“尿素”的商标字。刚开始时,是不花钱,白要;后来,经营生产资料的部门要一点钱,每个袋0.5元。两个袋可做一件衣服(褂子或裤子)。
当年饮食。基本是吃饱就算。1960-1963年期间,是全国的生活困难时期。我十来岁,正在上小学。人们粮食不够吃,先是以野菜、芝麻叶、山药蔓、糠充饥,后来就吃草根、树皮、玉米轴、高粱帽、枕头里的秕子等,大部分人得了浮肿病,被饿而死的人每个村每个月都有。1961-1962年,为了活下去,我们村一半以上的农户,卖立柜、家俱等,或拆房卖砖、卖檩梁、卖门窗而换些胡罗卜吃。我仅仅十一、二岁,曾分别两次把自家的立柜和南屋的门窗,与大人们一起,人拉着大车,到30多里地外的南宫去卖掉,每次各换买了一口袋胡罗卜,才度过了1961和1962年两个冬春,一家人没被饿死。1962年春节前,我家卖了两根檩条,用10元块钱买了二斤白面,大年初一才吃上了一顿白面饺子。
1964-1966年间,农村的粮食虽然多了些,但没有做饭用的煤和柴草,更不用说冬季取暖了。我与同村的人曾四、五次去衡水发电厂捡煤渣。衡水距我村80多里路,我们是吃晚饭后,做好准备,准备好小拉车或小推车,准备好铁锨、筛子、麻袋,准备好干粮,大约夜里10点以前,就上路,当然是步行,拉着小拉车或推着小推车,于第二天早上8点前赶到衡水发电厂倒煤渣,因每天8点后电厂工人往外倒煤渣。我们就峰拥而上,抢电厂倒出的烧锅炉后的煤渣。有的煤渣还发红、发热、烫手哩。然后,用大约一天的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地用筛子筛,筛掉煤灰,用手认真地拣,拣出没浇透的、发黑色的能够用的煤渣。一个人一天大约能拣煤渣两麻袋,回家后用小铁火炉做饭用,两麻袋煤渣两三口人家可用三个月左右。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吃糠咽菜、饿死人就不说了,1970年—1978年,人们还是以粗粮当家,而且是限量供给。当时,主要是吃高粱和玉米面、小米,细粮(面粉)不足30%。农村约20—30%的村队的农民能够吃得饱、吃得好(细粮50%),大部分农民还是粮不足(均每人每天不足8两)、吃不好(细粮30%以下)。遇有红白大事、修房盖屋等,用多了粮食,还得借贷。尤其是人多劳力少的家庭,人均收入的粮食更少,只能掺以红薯、菜代粮充饥。城镇的人,依据不同职业、工种,每人每月供给30、40、45斤。其中40%的细粮。城镇的人,遇有家中老人或亲朋好友到单位探望,必以细粮招待。一个月一次还好说,两次以上,可就苦了---没细粮票了,光吃粗粮吧。当时,肉、蛋都是难得一遇的奢侈品,更别说鸡、鸭、鱼、水果什么的了。肉,逢年过节或有红白大事、特别特殊的来客,才能吃到。蛋,重病人或刚生孩子的妇女,才能吃。
    当年住宅。20世纪60年代前,主要是土坯房和纸糊的窗户。土坯房,是农民用泥土自己打的土坯盖的房。我们冀县1963年曾遭遇特大洪水,1966年曾遭遇特大地震。因此,1978年前的住宅,除去很少一小部分老旧房屋外,大都是不足20年的房屋,且都是平顶房。还有抹灰房,就是将土坯房的外墙抹上石灰,较土坯房美观、结实。砖挂面房,这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房屋的墙,外侧是砖(立着用),内侧是土坯(卧着用)。较抹灰房更加结实耐用。砖房,这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农户,房屋不用土坯,全部用砖(卧着用),“一卧到顶”,如同现在的房屋。1966年遭遇特大地震后,冀州西部震灾严重区修建的住宅,都是砖房。据记忆,1978年,除冀州西部外,农民住宅,砖房占20%左右;砖挂面房和抹灰房占60%左右;土坯房占20%左右。当时,农村住宅从房屋数量上说,仅仅是够用就算:一家人三代、四代,十多口人,挤在一个院里。老人、孩子4—5口人住在一间屋。一般的是四合院,北屋住老人,且东西里间都要住人。东西屋住人或放东西,南屋或住人,或放东西,或当牲口棚。当时,农民人均住宅房屋不足0.5间。当时,农民非到万不得已是不盖房的,主要是没有经济力量。“修房盖屋,愁得哭”是最贴切的写照。
当年生活用品。上世纪60年代,有辆新自行车、有块新手表、有双新皮鞋等,作为县委的干部就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和傲然,更别说普通百姓了。家中有套沙发和黑白电视机,都是一种莫大的奢望。1963年-1966年期间,我上中学。当时是全县范围内招生,家离学校近的二、三十里,远的六、七十里,但大都是步行,我们一个班40多名同学,仅有4人有破旧自行车。记得一位县委(当时的县革委)的科级干部因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年年吃救济。后来,有位亲戚给他买了一辆新自行车送给了他。他第一不敢承认是自己的,第二偷偷摸摸地骑用,公开地还是骑原来的破旧自行车。而从此,机关也再也不给他救济了。到了70年代初,我所在冀县县城的少数机关单位才有了黑白电视。1976年,看周恩来总理逝世消息的电视时,全县城仅是县革委、县中学等三、四个单位有电视机。直到8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才逐渐进入农户家庭。每到晚上,有电视机的人家总是聚上一、二十人前来观看。据《冀州市(冀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载:冀州百户拥有自行车(辆):1978年87;2006年198。增长1.3倍。百户拥有缝纫机(台):1978年39;1988 年79 。增长1倍多。百户拥有钟表含手表(台、只):1978年210;1988年273。增长30%。百户彩电(台):1988年33;2006年122。增长2.7倍。百户拥有摩托车(台):1988年40;2006年74 。增长近1倍。
    对比当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值 +12 收起 理由
林海晓光 + 4 很给力!
秋高气爽 + 5 情真意切!
真真 + 3 情真意切!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7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写的很真实,很客观,很全面。我们是同龄人,记忆中都难忘那苦难的岁月。感恩改革开放,让我们今天衣食无忧,让我们今天能上老网。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1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17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17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感人!我也拣过工厂里倒出的烫手煤渣。回忆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
发表于 2013-1-17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成了贫困时期的写照;正月莫讲起,二月吃借米,三月歺管歺,四月吃麦弯,五月饿得哭,六月吃积谷,七月禾熟了,八月当阔老,九月平得住,十月挖红蕃,十一月沒有钱,十二月又过不得年。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后大家丰衣足食,顺口溜的日子一去再也不复返了。但愿我们在现在的不足中知足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尾 发表于 2013-1-17 07:49
朋友写的很真实,很客观,很全面。我们是同龄人,记忆中都难忘那苦难的岁月。感恩改 ...

谢谢关注、评论、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3-1-17 09:03
昨天恶梦是灾难困难,今天好梦是幸福美满。忆得真实,说的实在。分享好作,谢谢老师,祝好!

谢谢关注、评论、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3-1-17 09:51
忆苦思甜。不改革,没出路。
该否定的思想还是【求是】地看待。

谢谢光临、评论!
求是地看待。教育年轻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真 发表于 2013-1-17 09:54
真实感人!我也拣过工厂里倒出的烫手煤渣。回忆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

谢谢评分鼓励!谢谢评论!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5 0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