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066|回复: 3

200位老人回忆张闻天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4-1-15 11:31 编辑

吴亮平谈张闻天
    1983年7月6日,吴亮平在刘英家向萧扬、张培森谈对《怀念中央研究院院长张闻天同志》文稿的意见。记录由萧扬整理,整理时参照了张培森的记录。
    纪念张闻天,纪念一些什么?对于我们党说来,他最为珍贵的有几点。
    他是在遵义会议紧急关头挽救红军挽救党的英雄。在毛主席领导的克服王明路线的斗争中,他是把党从危难中挽救出来的英雄。如果没有张闻天、王稼祥帮助毛主席,红军还不知道怎么样,后面的历史如何发展,中国革命的前途如何,都难于估计。张闻天敢于站出来,敢于拥护毛主席,光这一条功劳就很大,就了不起。毛主席常常记住这一点。我因为翻译了斯诺,毛主席就说我有大禹治水之功。我同张闻天根本不能比,张闻天的功劳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张闻天对毛泽东很忠实,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建国等方面为革命出力很大。但是他的特点是忠心耿耿为党、为革命,对毛主席的缺点错误敢于提意见,不计较个人得失名誉地位,在庐山会议上就是如此。对党对革命负责,杀头也要讲话,这种精神是对革命忠,对人民忠。庐山会议以后的后半生,是17年的坎坷。他是否想到这些?他是想到会挨整的。但是为人民利益,他至死无怨。这种革命精神,应该用以教育后世党员。他在经济研究所时我们在路上偶遇,他说,形势非常险恶,但我有话还要讲。他还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后来他的作用已经不大,但他对人民对革命仍忠心耿耿。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忠心论英雄。他在挨整时的态度,值得教育后世党员。
    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以前的错误是严重的。但是他与博古不同,他是对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没有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路线、政策有错误。但是他这时就同博古有分歧(如对红军打仗的方针)。他的转变不是投机。他是为革命,一旦认识错误,便勇于承认,勇于改正。我们党内这样的领导同志并不多,所以说,他是勇于改过的模范。他思想上转过来了,所以才当总书记。
    张闻天对毛泽东一直很好。就是在犯错误时他对毛泽东也尊重,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苏区我是国民经济部长,政府开会时,他总是要毛主席讲话,讲完后将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吸收进去。在毛泽东处境不利时,他对毛的态度是比较正确的。相比而言,博古的态度就是讽刺。
   (刘英插话:博古对我说,老毛看什么书?孙子兵法!马列的书不看。还说,今天到我这里借了两本。那时候毛主席还到闻天那儿坐坐。1934年9月,毛主席在于都看地形,领导扩红,得了疟疾。赣南省委打电话给洛甫,洛甫叫傅连暲连夜赶到于都,三天之内将毛主席的病治好。傅连暲对毛主席说,“是张主席叫我赶来的”,傅连暲老记得此事。)
    所以,即使在错误路线时,张闻天还是爱护毛主席的,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不一样。
    张闻天犯错误,与王明、博古不一样,有历史原因,认识原因。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打击我。他搞资产阶级的拉拉扯扯,我看不惯。张闻天则正派。在所谓二十八个半当中,我同洛甫好,就因为他正派。他有教条主义,但没有宗派主义,没有野心,这一点同王明不一样。他主要是认识问题,不是资产阶级野心问题。博古有野心,王明更不用说。张闻天一旦认识,就起来造王明路线的反。他的正义感使他拥护毛主席,所以张国焘要打倒他。这也可以说明他后来在庐山为何敢于讲话。他是诚心诚意革命,所以能有庐山会议的表现。他虽然列为二十八个半,但不是王明分子。博古可说是王明分子,凯丰也是。
    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上,他有一个从脱离到结合的过程,一生贯穿着这种结合日益紧密、发展的一条线。他后来非常注意调查研究,将它当做党的第二生命。在合江时,他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好多好的意见。土改就搞得好。毛主席对他的一套也是欣赏的。那时我是东安地委书记。许多人说,东北的知识分子是日本人培养出来的。他说,不能这样看。经济构成的文件就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文件。
    张闻天改正错误是模范,教条主义被批后时刻以此为戒。所以,他的后半生不能说是教条主义。
    最后,张闻天的人品高尚。王明就品质恶劣。无论对人对事,张闻天是中国人说的好人。他不会投井下石。他认为不对的才反对,他没有故意讲人坏话。他不搞故意陷害,阴谋诡计,他是明打明来。犯错误,摔跤,但不用卑鄙手段陷害人。
   我第一次碰到闻天同志是在1925年去莫斯科的火车上,一直到最后,有50年历史了。
   (刘英插话:建国后还收到你寄来的合作翻译《法兰西内战》的100元稿费。闻天说,这是吴亮平翻译的,怎么给我?让退回去。)

         柯柏年谈张闻天
   (柯柏年,1924年入党,延安时期曾在马列学院编译部、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军委外事小组工作过,建国后曾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驻罗马尼亚和丹麦大使。1983年2月10日上午,柯柏年接受萧扬和张培森访问。记录由萧扬整理。)
    我是1938年5月到马列学院的,那时刚刚成立第一班。我对洛甫的印象深刻。
    首先,他对所使用的人比较放手,这个特点比较突出。当时上级很多,比较起来,他的特点是相信别人,相信了就放手。所以在他手底下工作的人,至少是我,觉得愉快,也不大怕他。这并不是说,我对别人就怕。
    第二,他是真正读书,真正研究问题的。他领导马列学院,就是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读书,读《资本论》等等。好多人把读书当作一种软任务。可是洛甫不是可有可无,规定每两个礼拜开一次会,到时候就硬是开会,把读书当作雷打不动的任务,坚持不懈。这对我影响很深。
    第三,他不迷信。这不容易。一般的人,懂俄文的人,例如张仲实,对俄国杂志上每篇文章都当作圣旨一样,不敢违背。洛甫就不以为然。他说,应当独立思考。不能苏联放个屁也是香的。恩格斯的这本书(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苏联有一段时候把它批为二元论。传到我们这里就有两种意见。其实,家族首先是组织生产的。布哈林、德波林、米丁,过两天一个人下去了,说的话就变,我们就跟着人家变,莫名其妙地跟着人家犯错误。这是第三国际时期,大家是出于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尊重。但洛甫说,要经过自己考虑。所以,他领导的讨论会比较活跃,不是一边倒。你苏联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多做几张卡片。敢怀疑,就不犯错误。整风时德波林在我脑子里也没有地位,这就是洛甫对我的影响。
    还有,洛甫敢于负责,犯了错误不向下推卸责任。他不溜。这也使人愉快。
    还有,他比较平易近人,很少摆出一贯正确的样子,而是采取商量的态度。我在罗马尼亚当大使,路过莫斯科时都去找他,向他汇报工作,他也容易接近。罗迈(即李维汉,1940年任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主任)就使人害怕,不过他是阎王面孔,菩萨心肠。洛甫是把你摆在平等的地位上。
    洛甫看问题较远,对知识分子的特点抓得更深一层。对他们的毛病、优点、缺点,都抓得比较准。
    马列学院编译部组织翻译马列著作。当时苏联出版有《马恩选集》两卷,《列宁选集》12卷。其中一些他们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但不全。凡是苏联没有翻译过来的,我们都要翻成中文。他的办法是,规定每天翻译一千字。这个数字不多,定额不高,也不低。因为翻译是个无底洞,有时为了一个名词,可以推敲一个月。
    用脑子的人需要营养。延安不富裕。洛甫决定发津贴,一千字一块钱。当时延安各单位都发工资性的津贴,规定部长每月五块钱,科长三块,副科长两块,科员一块五,工勤人员可能是一块。延安没有稿费。但他增发津贴。有人一个月能拿到30元。能下这个决心不容易。没有眼光不会下此决心。无非知识分子多吃几个鸡蛋嘛。洛甫就说,人家搞了那么多业务,给点钱怎么不可以。徐(特立)老有津贴,一个月二三十块,但他自己不拿,都归教育厅了。洛甫也有一条,翻译的书将来出版了,有了稿费,现在给的要扣回来。
    到了反彭黄张周,我们也莫名其妙。一个人在党的会议上讲话为什么不能听,不对可以批评么。不是事后诸葛亮,我当时就想不通。有人说他的笔名“思美”是想美国,这有什么意思?像洛甫这样敢顶逆风的人少。
读书人喜欢书,自己的书不愿丢。但洛甫不吝惜书,他如果认为他的某本书对你有用,就可以给你,而且不再要回去。他还送给我一本书。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查看全部评分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15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15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15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7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