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蓝宝宝宝

[小说] 上海往事(长篇小说) 更新到第二十四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透明秋语 于 2014-10-21 16:53 编辑

  十七、
  古木在浦东的老家,祖宗传承下的财产有良田三十亩左右,大瓦房六间。民国时代,浦东乡下还没出现新式楼房。即便是地主、富农人家的房子最多也是数量多,四合院般的大平房,古木祖宗传下的房子在那个村庄上仅次于北宅上一家工商地主人家。古木老家有房有地,在之后土改中所定的阶级成分是小土地出租的富裕中农,上海从事的鞋楦事业,所定的阶级成分是小业主——小资产阶级。
  那时代的俞家在浦西上海有手工业产业,在浦东乡下有田产、房屋,已经算是所谓的殷实户,那时代可以大言不惭的自称为上海的中产阶级了。
  古木老家的田地,古木没有打算让家人自己耕种。农忙时候古木聘用老兔等短工打理农事,帮着收获;再来不及赶农时的话,有些田地便出租给佃农,让他们种植、收成,收取一定的租金。
  老家的六间大瓦房建造在两条小河中间一块风水宝地上,老屋南面傍水;北面也傍水;东面是一个竹林,西面是一座小石桥,通向俞家宅院的大门。小屋门前是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名称为——长沟,长沟西尽头的小河河床在此终止,成为丁字形形状,流入交汇于老屋北面南北流向的裘江内。整个老屋建筑在一片水色、绿色之中,俞家祖宗的色彩意识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好一幅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自然水墨画,点点缀缀,栩栩如生。
  在老屋南场头有一座小水桥,是浦东老家专门供洗刷之用的建筑。当时无自来水,洗刷之用全靠河水。水桥岸边右手方有用剪刀修剪得很整齐,很圆满,低矮的不知名的园林树木;紧挨着低矮园林灌木西侧栽种着一棵水莲果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站在水桥上有水莲果树的遮阳避雨,是玩水的好地方,是避暑胜地的好去处。这水莲果树不知道是哪朝祖宗元老给栽下的,这创下的丰功伟绩,起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作用与好处。每年的夏天,莲树长满一串串莲子果,莲果成熟引来孩子们用竿子摘采,玩耍。但是这水莲果子是不能食用的,据说经过加工是上等的中药原材料;再西面是桃树,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粉红色的花朵如姑娘一样艳丽漂亮,碧绿的树叶衬托出花朵的抚媚与风情,美艳吐芳,犹如身在仙境;再西面是黄杨树,黄杨树木据说是上等的家具原材料;再西面是桑果树,桑叶是蚕宝宝的主食。到成熟期,桑果是人们难以尝得到的高级水果,酸甜可口,味美诱人;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有几棵不知名的奇珍异树,常年葱绿,不是苍松也不是翠柏。奇了,没有枯黄的季节,据说开的是白花。是不是千年铁树,也无从知晓了;再西面是进入本家的入口处,两旁也栽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树木,犹如进入一个原生态的天然公园之内;有一个大石元宝横卧在俞家宅邸入口处的西面,这大石元宝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石元宝的东面有口井,是全家吃水的专用井。那时浦东还没开发,没有污染,井水甘甜清澈,凉爽干净,名称井堂头,位置也就是在俞家老屋西首,石元宝的东面;小水桥的东侧是青一色的杨柳树,微风吹来,柳叶舞动那柔软的身躯,像美少女翩翩起舞,发出那沙沙的声响,吸引路人驻足观瞧,真是一片奇景。要多动人有多动人,小河对面就是当时当地的农田庄稼。
  村庄分几处坐落,坐落于北面的一堆建筑群被人称为“北宅”,本村大多数的村人居住在“北宅”。“北宅”有一户地主人家,四周分布着普通农民的住房;“裘江”小桥西面分布着几户人家,位置在西,因此被人称为“西浜”或“西宅”;唯独俞家老宅位置在东南方向,被村人称为“南宅”的风水宝地是个独家村。老祖宗在这风水宝地上选择了俞家大院的宅址,当时俞家在这个村庄上虽算不上第一把交椅的名门望族,但也就排在“北宅”上一地主名门之后,属于上海有产业的工商小资产阶级。
  浦东的老屋躺在散发着一股芬芳浓香的土地上,一种清明上河图的遥远强盛,平静繁华,自然风韵之景令人流连忘返。
  然而尽管乡村景色优美,旧时代落后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绝对不能比拟的。在全球来说,中国的农民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盘剥的程度绝对是深重的,毋容置疑的。哪怕那是在民国时代,只是那时候做工人还是农民没有体制强制性的规定,只要你有能力,你做什么由你自己的能力决定。
  灵娣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姑娘,灵娣越长越水灵,越漂亮。对于世间的有些事情,她已经能够知晓与明辨了。但是她还是个未成年的少女,父亲古木不爱太太——彩福,不让她跟自己到上海,辅佐男人的事业,于是两个女儿——灵娣与银娣只能跟着母亲在乡下居住。
  银娣还小,跟着姐姐、母亲在家中、田间地头晃悠、玩耍。灵娣越来越感到压抑与不快。夏天蚊子苍蝇盯着这少女白嫩的肌肤;灵娣不想去田间参加劳作,但是母亲连哄带骗加逼,让灵娣务农,参加田间劳作。水田中的蚂蟥吸吮少女腿上的鲜血,让这美丽的少女时常哭喊、吵闹不止。灵娣遭受到农村、农业、农民的苦难与悲催的生活,这小美人实在不愿在农村做农民,干农活,但是这一切都是人们冥冥之中的造化、劫数,谁能改变上苍给人们划好的地界与归宿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透明秋语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透明秋语 于 2014-10-21 16:29 编辑

  十八、
  俞家老祖宗给古木在浦东老家留下的老屋,虽然从数量上算,有六间老房子。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有十间房子的面积。因为东西两侧有小屋面积不算,有过弄面积不算,有不规则房子面积不算,有一间房子的面积大过一般两间房子的面积只算一间房子,所以说是六间房子,其实是比较保守的房子数量。
  俞家老屋,南面一排房子,东西两端各有面积并不小,但在这些房子中算小面积的储藏间、仓库房。从东往西排列着正房间外面的会客间、起坐间、厨房间;然后是房子中的过道——浦东称为过弄,再往西是槐屋房间;槐屋房间后又是一条房子中的过道,再往西是槐屋客堂;然后是一间较陈旧的杂物间;在会客间、起坐间、厨房间这三间小间房子的东北方向连接建造的是正房间;正房间北面是大客堂,大客堂的面积足有60平米之多。在这幢建筑的院落中,正房间、大客堂、南面前排房子东西两侧的储藏间、仓库房、杂物间建造年代要久远一点,房子比较陈旧,是俞家老祖宗在很久以前年代建造的;南面前排房子中间的槐屋房间与槐屋客堂建造年代明显不太久远,房子比较新近。
  戴云翔这新儿媳是在与丈夫婚后,第二年的秋天只身来到浦东乡下,婆婆——张彩福的身边,帮着婆婆一起打理农事的。云翔来到乡下,只见大客堂内堆满了已经从田间收割上来的稻谷,需要脱粒。那是短工们割下稻子作物,然后运到老屋的北面场院的。这些秋稻来不及脱粒,是暂时堆放在大客堂中的秋收作物。因为大客堂的面积很大,作为农作物的临时仓库,不存问题;建造年代不久远的槐屋客堂内堆满了从田间收割上来的毛豆(浦东称为黄豆)。这两间客堂间内的稻子、黄豆,需要趁晴天抢时间脱粒。
  农业生产有农时的迫切与轻重缓急,安排得当,计划算计的工作步骤、要领掌握得是否恰当、合适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收成效益。外面田间作物的收割是必须放在首要其冲的地位,作物抢收,抢运在家中,家中有足够的房子、仓库的面积。时间问题不大,等闲下来后,随时可以脱粒归仓。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人感舒适。但是对于重体力大劳动量的人来说,干活的时候还是挥汗如雨。农村的农业劳动是在一个大的露天工厂之中,人们与地球作原始的争斗活动,那苦累程度可想而知有多么深重。
  灵娣已经是22岁的大姑娘了,她越长越美艳。姑娘爱打扮,爱漂亮是人之常情。城市里有钱人家的小姐的穿着打扮都是绫罗绸缎,流苏花边的裙衫,鲜艳美丽,纷繁多彩,各色图案的旗袍。可是母亲——彩福为两女儿准备的着装是一抹色的土竹布旗袍,这不能不使银娣心中不快。尽管小时候的灵娣很乖,很懂事,那次彩福的弟媳妇叫人塞狗屎,灵娣还帮母亲咬坏人。如今的小美人儿,已经懂得了很多事情。她不愿意呆在农村,从事艰辛的农业劳动。可是父亲——古木的不重视,母亲——彩福的不作为,当然也是出自社会环境、封建思想的影响,促成灵娣在这样一个不符合自己心愿的环境中生存、生活、工作。这令她心中非常恼怒,但是一个还没成熟的女孩又没有能力脱离农村,这更加深了她个性的自然暴露与怨气的上升。
  今天下午,一家五口人,彩福、南翔奶奶、云翔、灵娣、银娣与四个短工共九人出发到田间收割未收割完的晚稻。银娣在田岸边玩耍,时不时的还烦了母亲——彩福的手脚。彩福干活速度原本像老牛拖车,拖累整体,这下更显拖整体后腿的进度。
  期间,灵娣不时停下劳作的双手,擦脸上的汗水。满脸的泥水,汗水,弄得美丽的脸蛋成了一个熊猫脸;她把夹衣脱了,又将毛衫脱了,只剩下竹布单衣,大劳动量的农业劳作还是让她汗流侠背,连单衣都黏住了皮肤,这令个性暴躁,像父亲的灵娣大为光火,大发脾气。
  下午收工后,短工各自回家。一家五口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像被打坏了腿的一拨子残兵败将,跌跌撞撞往家赶。灵娣还没到收工的时间,便上到田岸上,边跳边嚷道“我累死了,我累死了,我不干了,不干了,我不为你们老俞家干活了。”
  “灵娣,之前你一直很乖,很懂事,怎么一干活,你便发脾气,跳脚,不乖了,不懂事了呢?”母亲彩福不紧不慢地说。
  “妈妈,你不明白我的心愿,我不想在农村干农活,我想到上海,爸爸那儿去。”
  “灵娣,你想到上海去,今年也得把这一季作物收上来再说嘛。”彩福哄着骗着女儿干农活,但女儿已经长成一个大姑娘了,再骗下去,谎话总会穿帮的。
  “妈妈,你不能再骗我了,我不想再干农活了。”
  “灵娣,等这季收成后,我让老兔去一次上海,告诉你爸爸。现在老兔没时间,要忙着帮我们搞收成,你再熬过这一段时间,我一定让你爸爸带你去上海。要不,等你嫂子——云翔回上海时,让她转告你父亲,好吗?这几天,你不想干农活,你就带银娣一起玩吧。”彩福这才将女儿稳住,灵娣不再吵闹不休。
  “灵娣,妈说得对,我回上海后,便转告父亲,你再忍耐一下。”云翔接着说。
  “灵娣,我的好孙女,你听奶奶告诉你。我儿子,也就是你的父亲,以及我的孙子,也就是你的哥哥在上海打理生意不易。女孩子到上海会拖累男人开工厂的,你父亲有他的想法。不过,你放心,你父亲会给你一个说法与交代的。”南翔奶奶说话了。
  其实古木没有发话让两个女儿来上海,不仅是古木有封建思想,认为女子的前途是嫁一个好男人。而是他不爱太太,所以不准彩福来上海辅佐他的事业,于是两个女儿只能在浦东乡下跟着母亲受农村、农业、农民的苦难,这小美女灵娣,她哪儿懂得这些,依照她们娘三个的状况,根本没有能耐脱离三农。
  彩福无奈的看着灵娣心中郁闷、不快,女儿毕竟是她心中的宝贝,但是她这个女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她没有能力让小美女脱离农业劳动。阿爹啦娘,灵娣的小脾气时常发得令人揪心,这小喇叭腔似的美声唱法时常在浦东老家的院落内不断响起,这不得不使云翔心中倍感难受。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透明秋语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透明秋语 于 2014-10-21 16:30 编辑

  十九、
  在这五个妇孺女子中,都不是强健力大之人,对于重体力的农业劳动只能是勉强应付。南翔奶奶是年老体弱之人;彩福是动作迟缓中年女人;云翔是之前从没有参见过农业劳动的新婚少妇;灵娣是刚硬着头皮勉强参加农业劳动,但每次都是在怨声载道之声中熬过来的青春少女;银娣的年龄比姐姐小了4岁,更是不懂世事的花季少女,银娣只能做些从家中到田头往返送水、送干粮、换工具之类的事情。有道是“老母鸡临产搜搜窝也是好的。”在农忙的时候,是一个人,占一个地方,总能发挥其作用。
  尽管灵娣也是女大当嫁的年龄了,但是还未成家的女子,自然还是涉世未深的大姑娘。每当灵娣发出痛苦怨言之声的时候,南翔奶奶、彩福、云翔除了对小美女进行劝解、安慰外,别无他法。因为这是现实,没有人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彩福是古木安排她带着两个女儿在乡下居住,不让她们母女三人居住在上海的。云翔或许出于体验与婆母相处的生活,培养婆媳之间的感情,当然也有协助婆母共同完成老家的收成工作之意;南翔奶奶或许出于还念及与亡夫生养的儿子媳妇的家,还想帮助彩福,这可怜的前儿媳妇共同完成艰辛的农业劳动的收成工作。
  其实古木早有安排打算,他将老家大多数的田地出租给了佃农,每年收取租金;少量土地让妻子耕种,他不让妻子来上海,是因为与她没有感情。一个人总得有些事情干,于是这些少量的土地便是彩福的伙伴。当然每年农忙的时候,古木请好短工帮助彩福打理农务,至于南翔奶奶、云翔都是自愿前往老家,帮助这苦命可怜的女人——彩福完成必要的收成作业。
  要不是有古木出租土地,聘请短工的计划、安排,这一家妇孺五人即便干死在田地中,也是无济于事,也是完不成不误农时,收成事宜的。
  对于灵娣的小性子发作,南翔奶奶与云翔帮着彩福好生劝慰这凄美的姑娘,于是一家人忙着安抚这小美人。小美女生在爸爸不爱妈妈,从来不见爸爸的面,这样一个家庭中,显然令人悲怜了。
  一家五个妇孺收工回到家中,肚子已经饿得咕噜咕噜叫。彩福还是东摸摸西动动,动作迟钝得像条老木牛。此时,南翔奶奶赶快帮着煮饭做菜,彩福还没淘好米,南翔奶奶已经选罢菜,并洗好菜。对于艰辛的农业劳动,饮食一定得跟上去。南翔奶奶想把菜烹饪得好吃一点,即便没有大鱼大肉,蔬菜也是能够烹饪得上口的。有道是“好吃油盐。”南翔奶奶在柴灶上的铁锅中放入认为是适量的油,这行为被她的前儿媳妇——彩福见到了。彩福没有一点涵养,即刻指着她前婆婆——南翔奶奶的鼻子说“我们俞家的祖宗啊,你看看她,这不是要弄穷我们俞家嘛。你会不会过日子啊,炒个菜,放这么多油,今后的日子你还让不让我们过啊。”
  南翔奶奶不与前儿媳妇争辩,她是看在亡夫的面子上,想帮一帮古木,自己的儿子、儿媳这一家人。她不说话,下到灶膛前,坐在烧火凳上。她让前儿媳——彩福上灶,做上手——炒菜;自己下灶,打下手——烧火。
  云翔与南翔奶奶不在此地的时候,彩福烹饪的菜都是像猪食一样难吃。因为她起油锅的时候,舍不得放油,油锅中滴入的油像眼药水一样少得可怜,灵娣与银娣时常哭着喊着闹着,嫌菜难吃。
  谁知道南翔奶奶越帮越不好,彩福把菜入锅之后,下到灶膛前,往灶膛内看了一下,拽着前婆母——南翔奶奶的胳臂往外拖,并瞪着眼睛说道“俞家的祖宗啊,你看看她是来帮我们呢,还是害我们啊。你炒个菜,要放这么多的油,烧个火要放这么多的柴火,你是要把我们俞家搞穷,你才开心啊。你什么都不会干,你给我出来,这儿不需要你。”彩福说完,并真把南翔奶奶从灶膛前的烧火凳上一把拽到灶前头。
  此时,显然南翔奶奶心中不是滋味,很气愤。她心想“我看你可怜,我的儿子不爱你,你一个女人拉着两个小女孩,又要从事农业劳动,很是艰辛。我同情你,我是来帮你的,可你这个人不识好歹。干农业劳动,伙食应该搞得好一点,即便没有荤菜,烹饪蔬菜也得有油水的保证;炒菜一定得烧旺火,灶膛内柴火放得少,小火炒出的菜肯定难吃。”南翔奶奶受这寿头怪脑的儿媳妇的窝囊气,觉得不是滋味,难免与彩福有了不和谐之音。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我是想帮你,你却嫌我。我为你好,你们一家三口住在乡下,从事苦难的农业劳动。我儿子——古木能赚钱,你何必刻苦自己娘三个呢。你却一点也不懂事情,过着这样的傻人生活。”
  “我不要你管,我们娘三个不需要你管。我们俞家不能让你败完,你有好去处,你滚吧。”这个傻女人居然说出这样的话,这让南翔奶奶十分伤心,她决定再帮着这前儿媳妇干几天,便回到心爱的丈夫——南翔老头身边。她不想再来这儿,帮这是非不分,不懂好坏,不识好歹的女人了。
  彩福这寿头怪脑的个性是娘胎里便成形的,不可能改变了。怪不得古木不爱她,她有丈夫,像没丈夫。她像活孤孀一样,还得拉着两个小女孩,从事艰辛的农业劳动,还没好吃好穿。她再节约也是不会为俞家增加财富的,她这不会享福、享受的傻子作为,让人摇头叹息;她的丈夫——古木在大上海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大把大把的钱花在游世界,玩女人的乐事上。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这傻B太不知趣,真是大事不管,小事陆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彩福这寿头怪脑的作为,傻得让人又气又好笑。她被男人抛弃、欺负,无可奈何,却欺负起关爱她,对她好的婆婆——南翔奶奶,儿媳妇——云翔。云翔对婆婆尊敬、孝顺,关爱有加,从不说她一句重的话,可彩福总是数落新儿媳——云翔的不是。这彩福傻女人真是活该受罪了,因为她脑袋愚蠢、笨拙,好坏不辨。有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便是此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透明秋语 于 2014-10-21 16:31 编辑

  二十、
  南翔奶奶被前儿媳妇——彩福几次这样一搞,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打击。她原本可以不需要再管儿子——古木家的事情。因为儿子早已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尽管他们的家庭生活不性福。南翔奶奶已经再婚,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南翔老头爱她,居然同意她回前亡夫儿媳妇家帮忙搞秋收,这是南翔奶奶的福气与造化。当然彩福不识人头,不懂好坏,她没有福气享受这份关爱。南翔奶奶没有必要再受傻女人的数落与指责了,没过几天,她便回到了南翔,她的老伴身边,度过她幸福的后半生生活。从今以后,南翔奶奶不再来此地,不再受这窝囊气了。
  云翔在浦东也遭受到婆婆——彩福的数落与指责。但是云翔是一个贤惠的儿媳妇,她不会回击婆婆的无理数落与无端指责。每次彩福开始叨叨絮絮指责云翔的时候,云翔要么好生解释,要门岔开话题,要么佯装不听见。但是彩福寿头怪脑个性的张扬表现频繁发生,这让再好脾气的人都难以忍受。于是云翔在丈夫的浦东老家,彩福婆婆这儿帮助搞秋收,住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也离开浦东,回到了浦西——上海,丈夫——仁雄的身边。
  当然南翔奶奶从今以后可以不必再来浦东受气,可是云翔不能不来浦东关爱婆婆——彩福。因为这毕竟是她深爱着的心上人的母亲。好在云翔的丈夫仁雄爱她,云翔居住在浦西上海,不需要长期与婆母居住在一起,她与婆母难得相处,那是云翔的造化。
  这彩福真是个不识好歹的女人,一个个对她好的亲人,被她气走;她却对无情抛弃她的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她活该遭罪,她是自作孽,无人怜。
  正直善良的婆婆、媳妇都远离彩福而走,她只能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在浦东乡下继续过那悲戚苦难的生活。古木不要她居住在上海,他的身边,那是这傻女人咎由自取。因为她与婆婆、媳妇都合不来,与丈夫更是没有共同的语言,呆在一起会引来更大的不快。说她坏,她不坏,说她凶,她不凶,说她恶,她不恶,那彩福就是一个不识人头,不明是非,脑袋愚蠢,不折不扣的老实傻女人。
  云翔回到上海,新婚丈夫仁雄身边,向丈夫仁雄告知了浦东乡下老家,婆婆彩福这儿的状况。儿子仁雄向父亲——古木诉说了关于大妹妹——灵娣之事,他恳请父亲同意将灵娣从乡下带往上海,脱离农村,脱离农业劳动。
  “爸爸,灵娣在乡下心情很不好,很不开心。我们是否能将她带到上海来呢?”仁雄以恳求的口吻向父亲提出来。
  “仁雄,你管好自己的事业与家庭,不要管那么多的事情。我是一家之主,我知道这事该怎么做。我不同意将灵娣带到上海来,是因为你的母亲在乡下,女儿得跟着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古木当场否决了儿子仁雄的意见。
  “爸爸,灵娣对参加农村农业劳动有抵触心理,一个女孩子,从事农业生产不合适。”仁雄居然大胆的向父亲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一家由我说了算,此事你不必担心。女孩子长大了找一个好婆家,不必干什么活,这事我自有主张,我会办好的。仁雄,你不必再说了。”这一家之主,一人说话算数的古木说完,欢快的心情,飘洒自如像活神仙。他没有心事,一脚跨出家门,到弄堂中其他房客们的家,串游玩耍去了。
发表于 2014-10-2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宝宝宝 发表于 2014-10-16 07:37
  十五、
  云翔与仁雄俩人是同龄人,他们俩二十三岁的时候,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也就是1942年1 ...

仁雄这样的男人在那个时候的确是不好找的。
发表于 2014-10-2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宝宝宝 发表于 2014-10-17 07:49
  十六、
  这老人正是古木的亲生母亲,也就是彩福的婆婆,云翔的太婆婆——人称南翔奶奶。
  人称 ...

  拜读了。母亲改嫁后,仍然记挂着儿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关键要看现在的丈夫是何态度。好在现在丈夫是个好人。“前儿媳”的提法不太妥,让人误解为是儿子以前的女人。只要还是儿子的媳妇,就不会是“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秋语 发表于 2014-10-21 16:41
仁雄这样的男人在那个时候的确是不好找的。

谢透明秋语版主关注、支持。
发表于 2014-10-2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宝宝宝 发表于 2014-10-18 08:24
  十七、
  古木在浦东的老家,祖宗传承下的财产有良田三十亩左右,大瓦房六间。民国时代,浦东乡下还 ...

那个时代,像古木这样在老家有大瓦房有地,在城里有生意的人家的确是殷实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秋语 发表于 2014-10-21 16:48
  拜读了。母亲改嫁后,仍然记挂着儿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关键要看现在的丈夫是何态度。好在现在丈夫是 ...

谢透明秋语版主关注、支持。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南翔奶奶的老公已经亡故,她已再嫁,亡夫的儿媳应该称为什么合适呢?我想称为儿媳似乎不妥,称为前儿媳似乎也不妥,但是没有合适的称呼,于是,我暂且称之为前儿媳。
发表于 2014-10-2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宝宝宝 发表于 2014-10-19 07:31
  十八、
  俞家老祖宗给古木在浦东老家留下的老屋,虽然从数量上算,有六间老房子。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

拜读了,个人感觉叙述得有些拖踏,语言不太精练。整体感觉还要再看下去才能发表意见。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0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