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7790|回复: 67

[文化散论] 冀州中秋节习俗的为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4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5-9-24 06:04 编辑

(发表于《中国网》)

             冀州中秋节习俗的为什么



       今年9月27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又称为“团圆节”“拜月节”等等。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唐朝初年,距今1500年时,就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个称谓的为什么
       这个节日为什么被称为“中秋节”呢?它源于农历。8月15日的8月,是秋季789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15日又是一个月中间的一天,故名“中秋节”。8月,还称谓“仲秋”,“仲秋节”就衍化为“中秋节”了。
       这个节日为什么被称为“拜月节”呢?我国自古就有祭月、赏月的习俗。古代帝王从周代起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宋、明、清代,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更具规模。祭月、赏月逐渐被俗称为“拜月”。拜月在“中秋节”晚上,所以,就称为“拜月节”了。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冀州的拜月活动是,晚上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红烛高燃,全家女人们依次面对月亮示敬、祭拜。有“男不拜月”之说。如遇阴雨天,没有月亮,就向着月亮的方位祭拜。
      这个节日为什么被称为“团圆节”呢?因为这天晚上,月亮大而圆满,象征团圆。是日,“归宁(即结婚回娘家的)妇女必返夫家”。所以,“曰‘团圆节’也”。

为什么要团聚?
       中秋节,在农村,很早以前就讲究家人团聚,亲戚朋友互相馈送礼品、互邀饮酒。
      节日名称是“团圆节”,就要名至实归,家人团圆,亲友团聚。
      “庄稼成熟曰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和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所以,要团圆、团聚。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和春节都是我国的传统重要节日,因为“思亲”,所以团聚。

为什么吃月饼?
      中秋节,离不开月饼。月饼是我国各地家家户户中秋节的必备。
         为什么在中秋节吃月饼呢?这源自“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
“鞑子”,亦即鞑虏,是受压迫的汉族人民,对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和满清统治者的蔑称。
       “八月十五杀鞑子” 的故事,主要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朱元璋“月圆杀鞑”。元朝末年,中原广大汉人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蒙古人鞑子)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适逢中秋节将至,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派人分头广发月饼,月饼里面夹着纸条,纸条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有的说是写着“月圆杀鞑”,约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义,大家一起杀鞑子。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十分高兴,连忙传下口谕,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且供给月饼共食。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此后,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一个版本是,民间杀鞑。元朝皇帝是蒙古族人,十分歧视北方汉人,统治很死、控制很严。在民间,每10户设为1“甲”, 设1名甲主。甲主由蒙古人担当,被人们称为“鞑子”。
       这些“鞑子”,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无恶不作。他们由汉人供养,吃喝拉撒睡都在汉人家。好东西他们要首先吃、用;对于汉人,随意打、骂;新媳妇也要他们先“圆房”,即先入洞房;10户共同使用1把菜刀,由他们管理,用的时候找“鞑子”去拿,用完再送回去;规定蒙古人杀死汉人,只需赔偿一头驴;汉人白天外出要向“鞑子”报告,夜晚不允许外出;对于汉文人更是仇视,污为“八丐九儒”,等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北方汉人被逼无奈,决定造反。某年八月十五的前几天,有人组织,向百姓们分发月饼,在月饼里藏有写着“子时杀鞑子”的纸条。分发月饼的悄悄告诉人们:“月饼要等到八月十五晚上才能吃。”
       到了中秋节晚上,老百姓家家捧出月饼,把月饼一掰开,都看到了月饼内夹着的“子时杀鞑子”的纸条。 子时一到,各个“甲”的百姓,一齐动手,十几人、几个人对付一个“鞑子”,用手掐脖子、用砖头砸脑袋,把平日张牙舞爪的“鞑子”兵,全都报销干净了。各“甲”完成了杀“鞑子”任务后,都走出家门,互相打听:“你们‘甲’的鞑子杀死吗?”“杀死了! ”“你们‘甲’的呢?”“那还用说,早呜呼了 ! ”于是,人们敲锣打鼓,噼噼啦啦地点放起鞭炮。到现在,河北人中还流传着一个歇后语:“八月十五杀鞑子---齐心了”。

评分

参与人数 8人气值 +35 收起 理由
孤竹君 + 3 赞一个!
须臾岁月 + 4 大赞!
荷塘芬芳 + 5 大赞!
真诚永恒 + 5 大赞!
京青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9-24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 冀州中秋节习俗
发表于 2015-9-24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的介绍。
发表于 2015-9-2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秋节习俗,增加知识面。
发表于 2015-9-24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中秋节习俗。
发表于 2015-9-2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哥介绍 :冀州中秋节习俗!
喜乐游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9-24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5-9-24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5-9-25 08:56 编辑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5-9-2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好!年轻人多不知此事,谢谢介绍!
真诚永恒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9-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2 14: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