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627|回复: 8

[其他] 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画像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故事了,1970年7月快乐大歌在武汉水运学院参加长航新工人学习班时,当时学习班大礼堂有一张高4米宽3米的《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伟人画像的下半部不知道什么原因破损了,油彩斑驳陆离,而当时又需要用这幅油画。
   长航招工的领导高师傅听说快乐大歌在当知青时就给贫下中农家里画过毛主席像,就安排快乐大歌负责修复。那时敢画毛主席像的人并不多,画得不象或不好,会说你丑化领袖,是要被打成反革命的,快乐大歌向高师傅说明自己的想法,高师傅说:“我在乡下看过你画的毛主席像,你肯定能画好的。”于是快乐大歌领来画布、油彩与画笔,花了整整两天功夫才修复好这幅油画,那两天每天都有一大群学习班的新工人围观,大家指指点点,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快乐大歌身上。
    画好后,大家都说不错,总算没出政治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10 收起 理由
真真 + 5 赞一个!
潇湘翁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春华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诞生记】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时曾风靡一时,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三大红色经典。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1995年10月该画被中国建设银行以605万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此画还是建国以来创作的作品中唯一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美术作品。
      《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原名刘成华,1944年生于黑龙江泰来,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曾任北京画院院长,北京市美协副主席。
       1967年夏,全国掀起批判刘少奇的高潮,为了揭露刘少奇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所谓“罪行”,宣传毛主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功绩,人民大学等单位几位研究党史的师生自发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为筹备展览,他们到北京艺术院校物色美术方面的人才。他们找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井冈山兵团”的红卫兵,最初确定的是另一名同学,但那名同学因故无法联系,就由正在学校的刘春华顶替。刘春华当时只有24岁,而且没有专门学过油画,不过他的素描、色彩作业成绩都不错。刘春华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去报道时,被分配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为了完成任务,刘春华7月初来到安源煤矿体验生活。他去访问那些曾参加过大罢工的老工人,也访问了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红军。回京后他把收集到的资料做了仔细的研究,又翻来覆去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理想与抱负有了更深的体会。青年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伟大抱负和慷慨意气令他十分敬佩,形象在刘春华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很快画出了草图。确定构图后,刘春华请同学帮他借来演出用的长衫,按他已确定的毛主席的动作拍了几张照片,作衣纹参考。画了色彩稿,并请人帮忙选定色彩稿。据老工人回忆,毛泽东到安源时背着包袱。色彩稿上画的是毛泽东将包袱往肩上一挎,白色的包袱从画面效果看不错。但当时流行说法是“放下包袱”,在正式的油画上就没画包袱。正式起稿时,刘春华把重点放在描绘毛主席的面部表情和神态上。为了突出表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和思想,作者在构图上把毛泽东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动态处理上,让毛泽东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稍稍扬起的头和微微扭转的颈部,表现毛泽东不畏艰险和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毛泽东争取解放全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右手挟一把雨伞,说明毛泽东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画面上的青年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伐,行走在坎坷的山路上,表达了青年毛泽东为革命事业披荆斩棘,为劳苦大众开辟前进的道路。天上的云以及迎面的风吹来,暗示一场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并且画面中试图让观众看到,革命的曙光即将升起,照亮安源地区。
       1967年10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初次与广大观众见面。该画说明词是: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观看展览后,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王耀南少将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说明词有误,他记忆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于是,王耀南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他直接向毛主席询问第一次到安源的时间。一天饭后,毛泽东与警卫战士在一起闲聊。汪东兴的秘书问:“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吗?”毛泽东沉思片刻,慢慢地说:“1920年我有没有到过安源,记不清了,1921年秋这一次是对的。”王耀南后来向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传达了毛主席的话。于是,说明词改为:“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问世之初,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赞赏。慕名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的群众对这幅油画推崇备至,呼吁出版该画的声音不断,有人甚至要出版后认购几百张。
       1968年7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同时刊发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
       1968年7月,该画在全国公开发表并大量印制发行。随后,又用这幅画发行纪念邮票,制作像章;周恩来住室里惟一的一幅绘画作品也是该画。1968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将《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画装上彩车,与8个“革命样板戏”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众庆祝国庆游行队伍,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此,《毛主席去安源》在全国家喻户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0-1-9 19:52 编辑

【《毛主席去安源》引起轰动 刘春华一夜成名】 

       1967年10月,“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在北京展出,刘春华的《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受到观众的由衷喜爱和热情肯定。江西方面也要求复制一套。他们请刘春华还是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因为在北京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时,有人对毛泽东独自一人的构图有意见,刘春华心里也在考虑那些意见或许有一定道理,就画了一幅变体画。画了三个群众——老工人、壮年工人、小孩——和毛泽东在一起,背景也不再是乌云满天。  1968年7月1日《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以《毛主席去安源》为题大量印刷出版,刘春华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名人。画卷准备出版时,江青听说作者是年轻人,建议署上作者姓名。当时展览会的人要求署“展览会”而不被同意,最后署上“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并错将他的原名刘成华报成刘春华。这样印刷机一开动,几十万张印刷品把作者印成“刘春华”。实际上刘春华的真正名字是刘成华。《人民画报》一位编辑知道“刘成华”这个名字,在新华印刷厂看到印成“刘春华”,急忙通知领导,军代表速找刘成华商量。刘成华心想既然印错了,总不能重印,那样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又耽误了时间,也就同意将作者写成刘春华,后来又因经常有人寄钱请他买《毛主席去安源》印刷品、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像章、甚至糖、肥皂等,学生证上名字不是“刘春华”,上邮局领钱总要先到院办公室盖章,十分麻烦,负责的老师就给他办了个“刘春华”的学生证,以后他无可奈何也就将错就错逐渐使用“刘春华”这个名字。担心作品被毁  从革博取回画作  1969年,历时近两年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但由于政治原因,主办方以“暂停展览”的方式结束了《安展》,展览会作品全部被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文革结束后,全国都在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一大批文革当中创作的文艺作品遭到毁坏,刘春华听说文革前侯一民创作的《刘少奇在安源》在革命博物馆也被毁。听到这个消息,刘春华开始担心起自己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当年的《安展》并未得到政府部门的正式批准,作为文革时期的作品,若得不到妥善保存,一旦被毁将会令人痛心。1980年,刘春华几经思考决定向革博要回画作。找到当时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做不了主,要请示领导。不久,革博领导答复说:可以领回画作,但要提供相关手续:一要有两人以上证明你是原画作者、二要单位出具证明说明你是该画原作者。刘春华根据革博要求一一办理了相关手续后,从革博取回了画作。  画是取回来了,但保存依然是个问题。曾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多年的刘春华几次将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住房困难的老同志,自己三辈人始终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最后,刘春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将画包裹起来加以密封,放在家中的衣柜后,这一放就是十几年。其间,他几次取出画作发现画面已有龟裂,十分心痛。如何为画作找到一个归宿成了画家的一块心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画家不无感叹地说,那些年如果有博物馆愿意收藏此画,我会毫不犹豫地交给博物馆,但当时没有博物馆找他。  1995年前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先后有国内外收藏者和拍卖公司找到刘春华要求购买此画。然而,以市场化去运作,拿毛主席去赚钱画家是坚决不予考虑。如果画家单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这张油画早就卖了,而且价格比拍卖还要高。原本,《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安源纪念馆还有一幅,画家一直认为画作在那里会得到很好的保存。然而,就在1995年春,画家得到确切消息,安源那张油画已被损毁,并寄来照片,画家看后确认已无法修复,心情无比沉重。  当时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与刘春华是好朋友,曾提出将画作交美术馆收藏,刘春华悄悄到美术馆四层的油画库实地考察,其保存条件让他大失所望,最终放弃了交美术馆保存的想法。出于为油画找到一个归宿的考虑,画家不得不考虑通过市场体现出作品价值,为油画找到归宿这条出路。用他自己的话说:“你们不是不拿这画当回事吗,那我就把它变成钱,让画作‘体现价值,找到归宿’”。  1995年秋,经过慎重考虑的刘春华最终决定委托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毛主席去安源》公开拍卖。据刘春华回忆,在与拍卖公司的接触中他已知道画作不会流拍,此时的他如释重负,至于画能拍多少钱他并不很在意。当然,拍价越高越高兴,说明价值越高嘛!  当天,拍卖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从100万元起拍,经过45轮叫价,最终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605万元拍走,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并将此记录保持近十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风波
2007-11-07 07:51:00 作者: 来源: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幅领袖肖像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曾经一度在中国家喻户晓,印刷量高达9亿张之多。
  没人想到,20多年后,这幅作品又以605万元的身价创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拍卖记录;随后,围绕这幅画还引发了一场持续5年之久的官司……
  《毛主席去安源》创作于1967年,在那个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年代,这件作品却以鲜有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人们内心的理想与激情,它的印刷品曾经发行高达9亿张。
  1969年,《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被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1980年,刘春华以该画是个人创作为由,将画从革命博物馆取走。
  1995年,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的成交价将此画拍卖。
  1998年7月28日,北京市第二中心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毛主席去安源》的著作权案。
  究竟谁才是《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的合法作者,作品发表时署名“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展览说起。
  □从1967年到1969年,有近200万人参观过“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
  这个简称“安展”的发起者是张培森,当年人民大学党史系的青年教师。张培森找来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教师郝国欣,担任展览美术组的组长,请他尽快确定能够为展览创作美术作品的人选。经过别人推荐,郝国欣找到了北京工艺美院的学生刘春华。
  刘春华接受的任务是创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画。第二天,他便与其他作者一起,前往安源去搜集创作素材。
  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成就了安源,同时,安源也成就了年轻的刘春华,让其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成为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1967年,刘春华在安源考察时,随时随地都画些小稿。他回忆说:“我画主席去安源,脑子里就推敲怎样来选择这个情节,有个说法,从萍乡到安源主席是走着去的。萍乡到安源这个路,我反反复复走过好几次,走的过程中一边看风景脑子一边想,在路上忽然想起画‘走’的环节。”
  后来,刘春华也为主席当年穿长衫拿雨伞的细节找到了依据。在湖南、在江浙一带,出门不管雨天、晴天都要带着雨伞,因为雨多,当时这一带人所常用的雨伞,就是那把红色的油纸的雨伞。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刘春华的构思基本形成,他画出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一张草图,但对于画中的毛主席形象却并不满意……
  以往的艺术家通常依据历史照片来绘制毛泽东的面部形象,因此,刘春华试图找到一张毛泽东在1921年的照片,但一无所获。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新办法,那就是大量地临摹主席照片,目的就是把主席的形象特点记在脑子里。临摹过后,一有机会他就把自己绘制的毛主席头像拿给革命博物馆家属的小孩看,当孩子们一下喊出毛主席的时候,刘春华长出了一口气。
  一切准备就绪,刘春华准备将草图绘制在正式画布上时,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挠。
  阻挠方说,毛主席是伟大领袖,是红太阳,毛主席的出现应该是东方红太阳升,你画满天乌云不行;还有一点是,毛主席到安源来是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你画一个人孤零零的,是孤家寡人。
  就这两点,刘春华说:“画群众就有群众观点,那画多少群众?画一个有一个群众观点,画俩有俩群众观点。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说到那个云彩,我说当时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老百姓在苦难的深渊里边,主席才到群众当中来发动群众闹革命,如果都是东方红太阳升还闹什么革命?”
  在一片争议当中,刘春华完成了《毛主席去安源》的作品。
  1967年10月1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预展,《毛主席去安源》是展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油画,不少观众要求出版此画。
  □1968年,为了向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的生日献礼,有关部门决定将《毛主席去安源》印刷成彩色单页。
  就在“七一”前夜,“安展”的筹备者张培森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向他询问《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的署名问题。他讲,应该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因为是集体搞的。
  同一天晚上,刘春华见到了几位从未见过面的军人。问他叫什么,他说叫刘成华。粗心的编辑将“成功”的“成”写成了“春天”的“春”,错把刘成华变成了刘春华。
  第二天就是“七一”,献礼作品执笔者的名字却被印错了!这时候重新制版印刷已经来不及了,唯一的补救办法是另外印制一个刘成华的小纸条,贴在刘春华这个名字的上面。
  刘春华回忆说:“他们问我有什么意见,我想了想说,你们也别贴了,他叫他我叫我吧,我还叫刘成华,他叫刘春华,爱叫啥叫啥吧。因为当时的气氛下不强调突出个人。”
  1968年7月1日,随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送到人们手里的彩色单页《毛主席去安源》的画面下方印着:1921年秋,我们伟大的导师毛主席去安源亲自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
  自此,这幅曾经家喻户晓的油画作品,被当做宣传画传到了全国各地,传到了世界。
  □这幅油画总计印刷了大约9亿张,而当时全国人口是7亿人,也就是说按照每个中国人拥有一张计算,还要多出两亿张。
  刘春华一夜之间成了名人,那年的国庆节被邀请上天安门城楼,当时来说是最光荣的事了,能够见毛主席。从天安门回到学校,刘春华带来了发给他的国庆节午餐——两个面包。
  画家孙以增回忆说:为了让大伙都能吃到这个面包,就把面包放在食堂里,蒸馒头的时候,把面包弄碎了掺到面里,大伙就能全吃着了。
  《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作为插图曾经被收录全国中小学课本当中,并被仿制成上百种纪念章和陶瓷工艺品。画面中所描绘的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形象,在当时曾给人们带来一种非常清新的视觉感受。
  1968年8月1日,这幅家喻户晓的油画又被制作成了邮票。
  艺术史学者王明贤介绍说:“当时发行《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全国特别轰动,而且规定不准盖邮戳,这在世界邮票史上也从未有过。因为如果盖邮戳盖到主席脸上,那就是对毛主席非常不尊重,所以为了这枚邮票曾经下了一道命令,主席像的邮票就不盖戳了,贴了去安源的邮票以后,寄信寄走了,邮局不盖戳,照样还是新邮票。所以,邮票曾出现了被反复使用的情况。”
  □从1998年开始,如何证明自己是《毛主席去安源》的唯一作者,成了刘春华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难题。
  1998年7月28日,北京市第二中心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毛主席去安源》的著作权案。时任北京画院院长的刘春华作为被告,平生第一次站在法庭上,而他所面对的是他过去的同事和伙伴郝国欣、李绍州。
  郝国欣,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的退休干部。30多年前,为筹备“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会,作为当时美术组组长的郝国欣,将刘春华等画家召到一起进行的主题性创作。
  在郝国欣看来,这幅画是大伙儿的,是国家财产,另外,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不是刘春华一个人的,所以刘春华没有权利拍卖。
  1990年,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终于颁布了,它的核心内容是保护创作者,而真正的作者身份是靠创作行为来决定的。
  对于这幅油画的著作权,双方在法庭上各执一词。郝国欣当年找来了两张照片,一个是毛主席1919年跟他的母亲、他的弟弟一起的合影照,一张是1925年毛主席单人的头像。他认为,这个画实际上是以两个照片为模特画出来的。
  刘春华说:“我画的主席去安源,主席两个眼睛都是双眼皮,他们拿出的照片,主席一
  个眼睛是双眼皮一个眼睛是单眼皮,这证明不是照着照片画的;第二,他们这张照片主席下颌的棱角很分明,我画的主席颌角比较圆,嘴比较平,我画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把主席中年的形象特征放到去安源时候的肖像里了。”
  画面中,毛主席背后天空上翻滚的云彩背景是怎样画出来的,双方也各有各的说法。郝国欣拿着照片说,下部分的云彩用的是这个照片,上部分的云彩用这张照片,就是用这两张照片综合画出的背景。
  刘春华则说:“画一些不确定形象的东西,很多是凭感觉的,像画这个云彩、画风,那完全是凭感觉,根据画面的需要定,根据主席头像的位置,哪块要亮一点,哪块要暗一点,哪块亮就画一点受光的云彩。”
  由于原告无法找到证据,证明他们在画中参与了动笔,2002年4月,法院作出最后判定,认定刘春华是《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拥有这幅画的著作权。
  而更多的人对于这场诉讼的关注,从一开始就超过了官司本身,人们更想了解作品在那个年代不比寻常的经历。
  当年的“安展”结束后,这幅画一直保存在革命博物馆,它是怎样重新回到刘春华的手里的呢?
  刘春华回忆说:“我到革命博物馆想看看画还在不在,一个女同志接待了我,她说在,我说我是画的作者,想要那张画,她说得请示一下。过了不长时间,她说领导说了,如果是你的画可以给你,但是当时画发表的时候署名集体创作,你得证明这张画是你个人画的,我说怎么证明,她说当时你们一起画画的人给你出个证明就可以了。”
  从革命博物馆回去之后,刘春华从北京画院开了身份证明送到革命博物馆,没过多久,革命博物馆通知刘春华去取画。
  □到上世纪90年代,刘春华从革命博物馆取回画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家中保存条件简陋,这幅珍爱的作品成了刘春华的一块心病。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了。刘春华说:“当时我的主观意图就是,进了市场会保护得更好。甭管这个东西到谁手里,东西值钱就会保护得好一点,比放在我这个屋里面要保险,这样和拍卖行一谈,拍卖行正求之不得。”
  画家孙以增介绍了当时拍卖会现场的情况:“当报出来说第多少号是《毛主席去安源》的时候,有两个人把这个画带着框子抬出来了,全场掌声雷动,就跟真的毛泽东又出现了似的。当时,这张画一拍完,买画人站起来立刻就走了。紧接着,好多记者就把刘春华围起来了。这时候,他女儿跟我说,这张画在她床底下放了18年。”
  《毛主席去安源》以605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再次被社会各界所瞩目。直到今天,这幅作品仍然保持着中国大陆当代油画拍卖价的最高纪录。
  曾经产生了这幅作品的那个年代早已远去了,由这幅作品所引发的恩恩怨怨也渐渐平息,但是,《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作品所留给中国历史的,已远远超越了关于一幅画的记忆。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发表于 2020-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快乐斑斑,欣赏“故事”佳作。讲解来龙去脉,遥祝开心快乐!
发表于 2020-1-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画面很亲切
发表于 2020-1-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快乐大歌的佳作。晚上好!
发表于 2020-1-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多才多艺,真真敬佩!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4-26 08: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