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12

[史海钩沉] 鲁迅骂了不少名人,却从未骂过蒋介石,这是啥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阳已然西沉,将金色的余晖洒在上海的街巷,一轮红日渐次缓缓沉没在远山的背后。鲁迅先生,一位文学巨匠,此刻独自站在广场上,风拂过他的横眉,使得他的目光变得更加坚定而决绝。
   千夫指似乎无声地向他伸出,嘲讽和诋毁不绝如缕。然而,在这个瞬间,他的脸上并无半分畏惧,而是一股坚韧和坚决的冷漠,就如一位孤独的旅人,独自面对着逆风而行。
  鲁迅先生的内心深处燃烧着正义的火焰,他不曾妥协,不曾屈服。对于那些道德败坏、众叛亲离的敌人,他从不回避,反而义无反顾地站在道义的最前线。横眉上的冷意,正是他对那些败坏社会风气、伤害人心灵的人的深刻愤怒。
  然而,当他面对劳苦大众,他的脸上又展现出一种不同的情感。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从不吝啬自己的奉献精神。他的文字如清泉涓流,滋润着人民的心田,他的言行如阳光般温暖,照亮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前路。
  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士,鲁迅的武器是他手中的笔杆子,但它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以尖锐的文字批判社会的黑暗面,这种批判是一种无形的杀伤。鲁迅是一位敢于与黑暗势力抗衡的文人,他曾严厉地批评过许多名人,其言辞犀利而刻薄,让人不寒而栗。无论是对于贪污腐化的官员,品行不端的文人,甚至是日本侵略者,鲁迅从不手软,以笔为剑,丝毫不怕遭受报复。
  然而,有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在民国时期,虽然蒋介石备受争议,鲁迅却从未公开抨击过他呢?这或许可以从鲁迅的角度重新考虑。
  在民国时期的文坛上,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口水战可谓传世佳话。这场口水战,以一段复杂的婚姻故事拉开了序幕,两位文人以犀利的文字拼斗,让整个时代为之侧目。
  鲁迅与郭沫若,在婚姻选择上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被家庭包办婚姻。鲁迅娶了朱安,虽然心里不太满意,但一直默默地关心她,劝她追求知识,只可惜朱安未能领悟,拒绝了鲁迅的善意。
  而郭沫若与张琼华的婚姻却是一出闹剧,仅五天后,郭沫若离家赴日本,丢下了孤苦伶仃的张琼华。这位女性,虽然被抛弃,却一直默默地照顾着公婆,度过了孤寂的一生。
  然而,郭沫若的婚姻历程并未止步于此。在日本,他娶了一位日本贵族女子,并生了几个孩子,然而没多久,他又毅然离开了这位妻子,独自回国。回国后,郭沫若又迎娶了《救亡日报》社的一名成员于立群。
  这一系列婚姻纷扰,让鲁迅对郭沫若产生了极大的不满。鲁迅与朱安、许广平同住一屋檐下,而郭沫若得知后,嘲笑鲁迅不果断,以“衣冠禽兽”来讥讽他。鲁迅,绝不示弱,迅速回击,以“才子加流氓”来形容郭沫若,点燃了这场口水战的烈焰。
  这场激烈的文学角逐,不仅是两位文学巨匠间的个人恩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观念的不同。
  故事开始于一个激荡的时代,那是文人革命的黎明,一群年轻的文学探索家聚集在一起,他们汇聚在《创造社》的旗帜下,声称要革新文学,批判旧有的思想观念。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在了一位备受争议的文学巨匠身上——鲁迅。
  《创造社》的创建者,特别是郭沫若,将鲁迅描绘成了一个过时的"封建余孽"和可怕的"法西斯"。他们以批评鲁迅为名,逐渐升级了对他的攻击。
  鲁迅,以他一贯锐利的文字,迅速回应了这些指责,虽然批评者并无恶意,他也没有手下留情。他只是冷静地回应道:"近来大看不起郭沫若、田汉之流。"这句简短的回答点燃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标志着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骂战"正式开始。
  在这场争论中,言辞日益激烈。有传言称,鲁迅曾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讽刺郭沫若,有人说他曾这样写道:"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 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然而,这段话在鲁迅的著作中并没有找到确凿的出处,也许只是后人根据他的风格,创作出来对郭沫若的一种戏谑。
  尽管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骂战"持续了几十年,但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仇恨。这只是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一种消遣,一场辩论的热闹开场,留下了一段让人回味的历史佳话。这段争论,也让他们的文学贡献得以更深刻地被人们铭记。
  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鲁迅和蒋介石两位浙江人,曾在日本求学,并共同参与了一个名叫光复会的革命组织。这个组织以其激进的方式著称,主要任务是进行暗杀行动,力图为国家的革命事业付出最高的代价。
  那是一天寂静的傍晚,鲁迅沉思地望着窗外的街道,街灯刺破夜色,映照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对他而言,仿佛已变得陌生而冰冷。
  他坐在一张古老的木桌前,桌上散落着秘密文件和一张皱巴巴的地图。光复会,那个地下组织,给了他一个任务,一个既危险又充满艰难的任务——暗杀。
  鲁迅的内心深处,曾经燃烧着为民族复兴而战的热情。然而,当他准备执行这个任务的那一刻,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冒了出来,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痛了他的心。
  他突然转向负责人,声音带着一丝沉思和犹豫:“如果我被抓住,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负责赡养她呢?”
                                       这个问题,是他一直避免的,但此刻却如闪电般击中他的内心。他的母亲,是他生命中的至爱,她曾为他无私地付出一切,将他抚养成人。现在,面对这个任务,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心。
负责人看着他的眼神,深深理解了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困境。毫不勉强,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放下了那份任务。然后,他派遣了另一位志愿者来代替鲁迅,鲁迅的内心瞬间轻松了一些。
那一夜,鲁迅再次望向窗外,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坚定而年轻的少年,而是一个身负家庭责任的儿子。他的决心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但他的内心仍然是为正义和良知而燃烧的。无论如何,他将继续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只是这一次,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是一个人性、责任和家庭之间的艰难选择,也是鲁迅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与此同时,蒋介石的敢死队队长也面临了类似的困境。在攻打杭州的战斗中,他准备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但在出发前,他坚定地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母亲。信中他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决决心,希望母亲不要担忧,原谅他孝顺不周的过错。
这两位浙江青年,一位是鲁迅,一位是蒋介石,在相似的历程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鲁迅选择了家庭和母亲的责任,而蒋介石则选择了革命的道路,愿意为国家的前途献出生命。这个故事展示了两位杰出人物的不同命运和价值观,也揭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这是一段富有戏剧性和深刻思考的历史故事,将这两位浙江儿子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画面。
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瞬间,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蒋介石出现在了鲁迅的生命中。1926年的秋天,鲁迅已经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大学教授,他的思想在巅峰时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一封书信中,鲁迅首次提到了蒋介石,这个名字,代表着革命的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前途。他内心深处对早期的蒋介石充满了敬佩。在那个瞬间,他在书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
那时的鲁迅已经年过四旬,他的思想和声望在文坛达到了巅峰,但他并不沉浸于自己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未来。他从内心深处认为,蒋介石代表了一种新的希望,一种革命、进步的力量,这让他深感敬佩。
这个瞬间,似乎定格了鲁迅内心的某种信仰,也揭示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从那一刻起,他可能暗自发誓,要用自己的才智和文学力量,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添砖加瓦。这个瞬间,成为了鲁迅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与蒋介石、革命事业交相辉映的开始。这是一段历史中的珍贵瞬间,见证了鲁迅内心的坚定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切。
这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政治谋略的时代,一个时局动荡的国度里,鲁迅与蒋介石这两位出生于同一块土地的文化巨匠的交汇,演绎着一段令人玩味的历史。
随着蒋介石势力的日益壮大,鲁迅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然而,他从未在公开场合下骂过蒋介石一句话。这或许令人不解,但其中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事实上,早期的蒋介石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曾在日本求学的青年,都参与了光复会这个革命组织,即使选择的道路不同,却共同怀揣着国家的期望。这个时期,鲁迅内心深处对蒋介石充满了敬佩,他视之为代表着革命和进步的力量。
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政治的漩涡将两位文化巨匠带向了不同的轨迹。鲁迅曾与郁达夫等文人共同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呼吁争取言论自由,这引来了民国政府的通缉。然而,奇怪的是,鲁迅的行踪并没有被神秘化,他始终没有被抓捕,这令人生疑。有人猜测,国民党当局或许因为鲁迅的威望太高而不敢下手,但这个解释并不成立,因为当时其他与鲁迅名气相当的文人却因反动派而丧命,比如史量才。
在一个意外的时刻,蒋介石听说教育部的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鲁迅,即通缉在案的人。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急于派人逮捕他,而是表达了与鲁迅会面的愿望,称:“这事很好,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
鲁迅明智地选择了拒绝这一提议。他了解到蒋介石的手段和政治计谋,明白这次会面或许不会有好的结局。他是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只有保持生命,才能继续用自己的文字唤醒更多人。他不会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将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他深知,只有活着才能写出更多的作品,用自己的文字引导着国家的前进。
这段历史,如同一幅画卷,展示了鲁迅的智慧和深谋远虑。他没有选择冲动的行动,而是静默地用自己的笔,继续书写着那个时代的传奇。这是一段富有戏剧性和思考的历史片段,见证了鲁迅作为一位作家和思想家的坚韧和智慧。
那是一个寂静的秋日,鲁迅病榻前的岁月愈加沉重。疾病如影随形,侵蚀着这位文学巨匠的身体,却无法动摇他的坚韧。在这段艰难时光里,一位曾经交情深厚的老友向他伸出了援手。
蒋介石,那位与鲁迅出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老乡,心怀着对国家的热爱。他得知了鲁迅的病情,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帮助他治病。这一番好意,充满了老友之情和对鲁迅文学成就的敬意。
然而,鲁迅是一位有着文人傲骨的作家,他拒绝了这份慷慨的好意。或许,在他的心中,自己的病情是命运的一部分,不值得他向其他人低头。他宁愿承受疾病的折磨,也不愿接受施舍,这是他的坚韧和自尊所在。
1936年的十月,当鲁迅永远地合上了他的眼睛,世界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时,蒋介石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他派人送来了一束花圈,亲自派遣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前往鲁迅的灵堂,代表着对老乡的一种敬意和追思。
与此同时,民国要员孔祥熙以个人名义送来了挽联,挽联上写着“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这段挽联,无疑是对鲁迅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深切感慨。
这个时刻,超越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了一种对伟大文学家的集体哀悼和尊重。鲁迅的去世,将他与民国要员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不容忽视的历史记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文字虫 + 3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0-11 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介绍
发表于 2023-10-11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丑老头老师介绍: 鲁迅骂了不少名人,却从未骂过蒋介石,这是啥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23-10-11 16: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廖若晨星 发表于 2023-10-11 08:05
谢谢丑老头老师介绍: 鲁迅骂了不少名人,却从未骂过蒋介石,这是啥原因?

谢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3-10-1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与周树人,同乡情谊!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6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