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绍兴知青

[文化散论]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 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 (二十四)捶谷成米


早稻收割晒燥后,生产队里往往会选个好日子,上交公粮后,把稻谷分到户,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几样菜,煮好新米饭,恭敬祖宗后,高高兴兴地吃起新米饭来。
你可知这个新米来之不易呢!我们“南岭村”在海拔近1000米与云和县交界的翻山岭的半山腰,分来稻谷后,要变成米,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挑着稻谷,下山一千八百多个台阶山路,再走七、八里路,到下宅街一个碾米厂把稻谷碾成米,再挑回头走七、八里路,上岭1800多个台阶,回到南岭村,我们一般一次挑一百二、三十斤稻谷,碾成米约一百来斤,早去晚归一天时间,虽然能多碾一些米,但要花钱也累人。

另一种方法,是在村里用水碓磨,靠水力推动一个大木轮,带动一个大石捶上下捶动,地面上埋有一个大石臼,里面放进稻谷,没有水的时候,有一种碓磨可以用人工脚来踩踏的,捶好后的稻谷,还要用谷筛筛,簸箕簸,这可要有点技术,我们不会,村里的水娣和凤衩两位十七、八岁的姑娘,总非常热心的帮我们筛谷簸谷,在说说笑笑中,一天用水碓磨捶谷也能出米六、七十斤。
可山溪经常没有水,再一种方法,就全靠人工用脚来踩踏大石捶上下捶动,通过震动,摩擦稻谷,一天仅仅只能捶出个三、四十斤米来,而且累死人呢!
所以啊,能吃上新米饭,并不轻松呢!


类似的水碓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 (二十五)血汗诗句
在艰苦、无聊的知青岁月里,我自寻快乐,涂下了一些所谓的诗句,以鼓励自己 ,顽强地生活,勇敢的拼搏,从悲观到奋进,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斗志昂扬的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晨景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七日

我披着山风,
站立高山之巅,
群山在脚下起伏,
云海在眼前翻滚,
啊,波涛一样的山峦,
海洋一样的云雾,
南岭啊南岭,
你也会有这样的圣景!

太阳升起,
云开雾散,
五光十色,
远处青山象岛屿,
隐隐约约,
错落有致。
山间村落,
炊烟环绕,
蓝天上飞翔着雄鹰,
炊烟下生活着坚强的绍兴知青。
南岭村的晨景,
你看了有何感想?
......

四十三年前我的知青诗词日记本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绍兴档案资料:绍兴上山下乡同全国一样,也不例外,64年绍兴城区第一批就有500余名城镇知识青年,分赴各地支农插队落户,同年再次动员支农,支边,2313人,64年共合计去支农,支边疆的知青为2813人,有句顺口溜,支边新疆,行程万里,从东到西,初中毕业,告别父母,踏上征途,有人回忆,西去列车,两天两夜,到玉门关,三天到了,吐鲁番,再上汽车经过火焰山,过干沟,翻天山,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65年,又有2126人,
第三年1966年4月26日324名绍兴知识青年(男227人,女97人)赴遂昌(松阳)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同年第二批绍兴知青再赴遂昌53人,是以塔山区为主的,于5月3日启程的。同年10月26日启程去新疆支边上千人, 66年共计支农,支边人员1456人,
67年9人,
68年47人。
到了68年后期,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文革期间,绍兴的劳动工作,先后由专署办公室财贸组、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内务办公室和地区内务局兼管。这一时期,
毛主席看到全国红卫兵的趋向,就业的学生和形势,,再次作出指示:亲自发布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使全国的上山下乡动员到了最高潮期,
1969年起,绍兴城镇中学毕业生分配实行“四个面向(基层、农村、边疆、工厂)”,69年绍兴城区动员上山下乡支农,支边共达12730人,
70年1230人,
71年4438人,包括去黑龙江大兴安岭的1000余人,
72年4036人,包括去吉林数千人。
73年1626人,
74年876人,
75年686人,
76人1364人,
77年539人,
78年1814人,(是绍兴最后的一次支农,支边的政策)全国才得以结束。
79年停止上山下乡。绍兴城区14年动员上山下乡总人数为33301人,绍兴全地区为53942人,15年间绍兴地区接收外地(省内)知青585人,省外1132人,其中上海来绍的知青是462人。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支边支农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从196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小小的绍兴城里,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感同身受。


[url=]回复[/url]评分[url=]新鲜事[/url]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绍兴知青 于 2013-12-22 14:57 编辑

汗 血

70.5.5.山里拉车时



洒尽热血
换来什么?--番薯丝、六谷。(玉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 (二十六)露天电影

六十年代,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一到晚上,整个村庄死一样的寂静,村民们,天一黑,就上床睡觉,生孩子,越穷越生,我们的邻居辛子夫妇,接二连三地生了四男三女,一个个廋得皮包骨,就是生不怕,实在是没有文化活动。
七十年代初,一个夏末秋初的日子,村里接到大队的通知,说晚上公社的露天电影放映队,要到我们南岭村来放电影战斗片“地道战”,大家一听,就像过新年那样乐开了花,兴奋地奔走相告,有的人赶紧跑路,去附近村,告诉亲戚朋友来看电影,因为,那时电影是十分稀奇的,露天电影放映队又是刚刚开始到各村巡回反映,一个村一年也就轮到个一、二次.
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放的电影。农村一般在晒谷场、学校操场进行,采用7.5----16MM放影机、活动影布.说放映队实际也就一个放映员,再雇上一个当地农民挑担,一头是电影放映机,一头是小型发电马达,
一个村一个村的巡回放映,有的村要翻山越岭,非常辛苦。
放映队千辛万苦的在下午四点来钟,爬到我们南岭村,选择了一块大的晒谷田作放映场地,在田地里插上两根竹杆,再在竹杆的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然后在晒谷场中找好位置,摆上电影放映机,在场地的边上 ,放好发电马达,调试好,便准备就绪,等天暗下来就可以放电影了。
村里的孩子们和老人们,一看到 放映队来了,早早的搬来凳子,占领最前面的位置,等到天色渐渐黑下来,忙完农活的村民们,男男女女匆匆忙忙扒几口饭,就赶来看电影。孩子们呼唤着自己的爸妈,一起坐到长凳上,那个开心劲啊。放映员还在装片,试灯时,孩子们就会站在凳子上,举起双手 ,伸进灯光里,高兴的大叫“放电影啦,放电影啦!”
放映员按下了放映机按钮,屏幕上显示出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和嘹亮的军歌声,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斗片“地道战”开演啦!!我们三位知青带头鼓掌,随之村民们一片热烈激动的鼓掌!!小孩子好奇,就跑到电影布背面看,呵呵,字是反的,骑自行车的人老是从左边上下,怪别扭的,看一会儿,就又跑到前面来了。
外村赶来看露天电影人,手里都带着一大把竹篾片,当火把,回去时,照明用,点燃后可以照亮走几里路。电影放完了,黑沉沉的夜便到处亮起了点点火星,满山像开了朵朵红花……

露天电影放映结束后,村里烧了一大锅腊肉鸡蛋面,招待放映员,生产队长也叫我们一起吃,陪陪放映员,我们向放映员表示感谢也要求,能多来南岭村放电影,他笑着答应,大家都非常高兴。
回味露天电影,我觉得最大的妙处在于自然和亲切。你想想,当夜幕将天地一遮为尽的时候,猛然在它的胸口开出一道七彩亮光投射在荧幕上,活演出一处处人间的喜怒哀乐。浸在黑夜中的人便分外真切地被其感染和感动,不知不觉融入其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二十七)团结水库
0年五月,石仺公社革 命 委 员会的新领导,头脑发热,决定在离公社20多公里外的灯塔大队一个山沟沟里,建造一座蓄水500多万立方米的大水库。
公社成立了“团结水库”总指挥部,有原公社社长李敬诗担任总指挥,再抽调了三名公社干部三名大队干部和二名知青参加,我和七村知青王振亚,有幸抽调到水库指挥部宣传组工作,工作报酬-劳动工分,回原生产队,按正劳力记取。
0年夏收夏种结束后,公社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地开始了“团结水库”的建设。
接到通知后,我就打起铺盖,从南岭村出发,走十多里山路,到水库总指挥部-灯塔大队畲家自然村报到,指挥部的人基本上都来了,我与李总指挥,同住一农户家的阁楼上。水库总指挥部就设在这一大农户家里。
来做水库的民工,都是从各个大队派来的农民义务工,工分都回自己生产队记取,约有近千名。其中,还有一些石匠,泥匠,木工,竹篾匠等,民工们主要做水库前期的清基工作,在一条长约五里的山峡两边陡峭的山坡上,砍伐树木,以防被库水浸没,石匠们和部分民工,炸山取石,搬运水泥,沙料,用做水库六十米高的拦溪大坝。
民工们的劳动强度很大,生活却非常艰苦,路近的民工,下午收工后,回去,路远的民工,分别住在各个当地农户家里,大多是打地铺睡觉,自带草席棉被,再要自带粮食,和蒸饭的铝饭盒或钵头,自带咸干菜、萝卜咸,黄豆酱当小菜,分别在十户农户家,用大铁锅,大的木制四方形蒸笼,蒸饭吃,好多民工带的是番薯,番薯丝,包罗粉等杂粮,吃不到新鲜蔬菜。
李总指挥在公社的爱人,经常会托人给他带来红烧肉、煎带鱼、鸡肉鸡蛋以及一些新鲜蔬菜,他总是叫我们两个知青一起吃,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能吃到这么高档的美味佳肴,真是我们的幸运啊!
总指挥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就更加努力做好工作:黑板报出的更劲了,领导的讲话,水库的建设进度,民工们的好人好事,广播得更及时更响亮啦,鼓足干劲的口号、快板等文艺小节目编得更好更鼓劲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71年的9月中下旬,记不清是那天下午,总指挥部接到公社通知,今天晚上8点,全体人员以及所有民工,集中收听好中央广播电台的重要新闻。
当天晚上7点半,大家都集中到水库中指挥部和装有广播的几户农民家里,都挤得满满的,也都肃静的等待着中央的重要新闻,晚上八点整,中央广播电台播出了震惊中外的特大新闻:林彪1971913日,乘英制256“三叉戟飞机和其妻叶群、其子林立果出走。飞机坠毁于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机上多人全部身亡。……大家听了,万分震惊,一个个目瞪口呆......
没有过多久,水库总指挥部,突然接到公社通知:撤销“团结水库总指挥部”,人员都回原地,停止水库建设,没有解释原因。这时,水库的拦溪大坝已建筑过半,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又是一个个目瞪口呆。无奈,只好回到南岭生产队。
再后来,才听说,是县里的一个新官员,认为,团结水库,没有科学依据,完全是头脑发热,劳民伤财的不作为工程,必须停建.
呵呵,原来如此,真是劳民伤财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在“团结水库”时,我们用来蒸饭的那种铝饭盒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二十八)担任民办老师之一
一九七二年下半年,有我下乡支农的石仺公社梨树岗大队党支部、革 命领导小组、大队学校贫管会(学校贫下中农教育管理委员会)推荐同意,并经石仺公社贫下中农教育管理委员会批准我担任小学民办老师。
我被分配到离我插队落户的南岭村5里路,离公社所在地15里路,却还要爬1公里上山路的山头大队小学任教。
要说学校,其实是在大队的一个大礼堂里,放着十几条破旧的木制课桌和板凳,一块不大的黑板,当作教室了,学生来自大队十几个自然村的二十来个小学生,分成四个年级:一年级四个学生,二年级7个学生,三年级6个学生,四年级5个学生,那时的农村小学,几乎都是这种复式班,但四个年级的复式班不多,好在我曾在七一年下半年到梨树岗大队小学代过三个月的课,学会了一些教复式班的方式方法。
一节课50分钟,四复式班,我一般是这样安排的,二个年级教育语文课,另二个年级教育算术课,每一个年级讲课十分钟左右后,就布置学生做作业,这样轮流反复,呵呵,老师一会儿讲语文一会儿讲算术,手舞足蹈,忙得不亦乐乎。
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等活动,四个年级一起上,自创四复式班教育方式。
教育复式班,老师是辛苦的,那时,民办老师的生活也很辛苦,吃的粮食要回自己的生产队去买口粮,每年500斤稻谷,碾成米大约350斤,一天还不到一斤米,工资每月仅17元。
我住宿在“学校”,大队大礼堂角边用木板隔起来的一个房间里,又在大礼堂的另一个角边,用砖头泥土砌起了一个柴火灶,自己烧饭做菜、过生活。
教书当老师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石仺公社梨树岗大队党支部、革 命领导小组、大队学校贫管会推荐同意我教书的证明书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生用的破旧的课桌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知青赴遂昌--我的知青生涯(二十九) 担任民办老师之二

    新学期开学前的一天,我来回跑了30多里路,去石仺公社贫下中农教育管理委员会,买来新书,拎着二十多个学生的新书,走这么多路,虽然有点累,但想到学生们一开学就能拿到新书,心里挺开心的。

   开学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学生家庭访问,山头小学的学生们,来自上山头、中山头、下山头、金铜山、湾里等十几个自然村,我利用星期天或下午四点来钟放学后的时间,一个村一个村,一家一户的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要求。


   每到一家,都受到学生父母亲的热忱欢迎,有烧糖氽鸡蛋的,有煮腊肉面条的,用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老师,第一次家访,我去了四个学生家庭,点心实在吃不下了,也得吃,否则以为你看不起他们呢!后来,我每次家访2、3个学生家庭,不到十天走访了全部学生家庭。


    家长们知道我是绍兴来的有知识的青年,都非常满意非常放心,也夸我是第一个上门到学生家里访问的好老师!

   在上山头村家访时,了解到村里有两个学龄儿童,家里很穷,没钱读书,我二话不说,告诉他们的父母亲,让孩子来学校读书吧,我给孩子买书买笔,感动得他们连声说谢谢老师,第二天就把孩子送到了学校,还送来了白菜南瓜长缸豆。

  一年级有个叫良子的小学生,只有七岁,家在离学校5里外的下山头村,而且要跨过一条山溪,一下雨,溪石很滑,他父母亲都不放心,每当下雨天,一放学,我就背着这个小学生过溪,一直送他到家,感动得他父母热泪盈眶,万分感谢。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头大队,都夸我是个关心农民,爱护学生,贴心教育的好老师。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9 0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