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本地杂谈] 【学习江苏版签到帖】江苏景点之六十:扬州京华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州爱莲闲人 于 2014-5-10 21:53 编辑
客家人 发表于 2014-5-10 21:17
京华城,好大的名气!十里瘦西湖,千株杨柳青,美!
人称“柳”为“杨柳”,是否与扬州多柳,或运河岸 ...


杨柳景
  春柳依依拂长堤
  虽然扬城处处栽柳,但扬州赏柳的最佳去处当数瘦西湖。
  进入瘦西湖公园南大门,一条长堤展现在游人面前。此景名“长堤春柳”。信步湖堤之上,前后是柳,左右是柳,头顶是柳,水面是柳。近处柳丝拂拂,楚楚下垂;远处如霭如烟,若明若暗。动若莲步轻移,婀娜多姿;静如少女独处,袅袅婷婷。满目的杨柳密疏相间,浓淡相宜,就那样偎依在瘦西湖的周围,晕染着、守望着一湾碧水。垂杨、桃李在堤的两边间隔栽种,仲春时节,杨柳抽芽,桃花绽放,湖上碧波荡漾,画舫往来,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中,呈现出一片氤氲之气。
  “长堤春柳”的景色,全在于垂杨柳的风姿。
  早春时,当二月春风的剪刀,裁出了鹅黄色的嫩芽,杨柳树枝如一根根珍珠项链,将整个长堤串成一条黄金通道;及至仲春,柳叶转绿,桃花绽放,此番风景,画图难足!夏日,柳叶长成,浓阴覆盖,漫步堤上,凉意顿生;秋天,杨柳完全成熟,根根枝叶,有如少女披肩秀发,轻风吹来,柳枝飘飞;随着深秋以及初冬的降临,杨柳则由青转黄,满树的柳叶有如智者花白的头发,装扮着江南那份美丽的成熟。
  扬州的柳树叶何时完全凋零?准确时间应该在冬至之后。落叶之后的柳枝依然有流风余韵,赤裸的枝条在寒风中飞舞,给人一种力的抗争感!至于瑞雪过后,它玉树琼枝的风姿,更有一种冰清玉洁之美了。
  如果将瘦西湖景区比作一部宏丽的乐章,那么,“长堤春柳”便是这部乐章的引子,它悠扬悦耳,婉转动人。为瘦西湖窈窕秀丽、精致婉约的美学风格奠定了基调。
  “长堤春柳”这一景点的美学趣味还不仅限于此。堤的西边是一片岗阜,上有古木森森;从高冈至水滨,次递低平下来,这种地形的过渡,不留人工痕迹,宛如天然生成。琼花、枫树、桂花、腊梅等花木间杂栽种,使之一年四季都洋溢着芬芳。
  堤的右边是瘦西湖水面,这水面,又不是一般湖水那样的浩渺无垠,它实则是普通的河流,因为今日之瘦西湖水道,本是唐代扬州由蜀冈上向长江排涝的河道,河道中间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上或种荷植苇,或林木参天。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与隔岸桃花相映成趣;夏日,风荷轻摇,莲花芬芳,与遮天蔽日的杨柳一同装扮着暑天的风景;秋冬之时,“莲子已成荷叶老”,枯萎的荷塘与泛黄的柳叶相呼应,呈现的是一种“残缺之美”。而此时秋菊的争奇斗艳与腊梅暗香浮动相继登场,化作两句古诗:莫道人间芳菲尽,雪中腊梅始盛开。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州爱莲闲人 于 2014-5-10 21:49 编辑
客家人 发表于 2014-5-10 21:17
京华城,好大的名气!十里瘦西湖,千株杨柳青,美!
人称“柳”为“杨柳”,是否与扬州多柳,或运河岸 ...


杨柳情
  春水绿杨思故里
  正如中国的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一样,中国的杨柳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清人笔下的“绿杨城郭是扬州”,杨柳在文人墨客的心中,一直是作为诗意的形象存在着。
  唐代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作为唱和诗友,创制了清新优雅的“杨柳枝词”。其中广为流传者略选一二。刘禹锡诗云:“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白居易诗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据说,唐宣宗即位后,听宫中的乐师唱起了白居易这首《杨柳枝》,便问道,这是谁写的?左右人告诉是白居易所作,并说永丰是洛阳的一个坊,坊的西南角荒苑中有垂柳一株,枝条繁茂。皇上听了居然很有兴趣,命人去折取了两根柳枝栽在皇宫里。
  或许是因为杨柳树柔枝长条具有婉约之美的特征,故而,在古典诗词中,常将杨柳与离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古代柳树多栽种在送行的大道旁,长条低垂,依依恋人,攀折一支,送与远行亲友,“柳”、“留”同音啊。你听李白的这首《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更加经典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为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太精彩了,很快被人谱上乐曲,当作送别曲广为传唱。但这首诗只有四句,而且每句字数相同,唱起来不免有些单调,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反复唱几遍,即所谓叠唱。到了北宋,这首送别诗被人改成专供歌唱的《阳关三叠》: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故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叹商与参,寄予丝桐,对景那禁伤情。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在古代扬州,将离别之情写得最悲怆的恐怕要数唐末诗人郑谷了,他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至于或者客居他乡,或者奔波在途的历代扬州游子们,则更是经常以杨柳、绿杨等来指代故乡扬州。请听革命烈士江上青一九三九年在烽火连天的征途中寄给胞弟江树峰的一首七律:
  过隙光阴似白驹,
  十年患难早相扶。
  雄心拼付三期战,
  别绪全凭一雁书。
  春水绿杨思故里,
  秋山红叶走征途。
  天涯兄弟成劳燕,
  互问风尘老病无。
  杨柳枝,芳菲节,
  可恨年年赠别离!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州爱莲闲人 于 2014-5-10 21:53 编辑
客家人 发表于 2014-5-10 21:17
京华城,好大的名气!十里瘦西湖,千株杨柳青,美!
人称“柳”为“杨柳”,是否与扬州多柳,或运河岸 ...


 杨柳韵
  万条垂下绿丝绦
  尽管杨柳曾被赋予离情别绪的悲情色调,但是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却是文学意义上的主旋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将杨柳与春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贺知章,本职工作是政客,但一首《咏柳》诗却足以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千古流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用丝绦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讴歌了迷人的春色。春风吹拂,柳树抽芽,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绦,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不仅仅贺知章,唐诗宋词中以柳咏春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其中脍炙人口者有冯延巳:“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韩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志南和尚:“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等等。
  是的,杨柳无疑是春神最先派出的信使。
  当凛冽的冷风仍在呼啸,料峭的春寒依然袭人,冬眠的万物尚未从睡梦中醒来,而杨柳已经在悄悄地给我们传递着春的消息。大自然将立春的日子一颁布,杨柳枝条顷刻之间便泛出了绿色。紧接着,一颗颗如翡翠珍珠般的芽苞就挂在了枝条上,在春风的吹拂下,这些翡翠珍珠一天天臌胀起来。俄而,惊蛰的一声春雷,便将这些芽苞炸开,嫩绿的柳芽绽放出稚气的笑脸,亲吻着碧绿的水,湛蓝的天。柳枝上黄鹂清亮的鸣叫,呼唤着万物的复苏。于是,金黄的迎春开了,带雨的梨花白了,灼灼的桃花红了。已经记不清是哪位诗人的神来之笔:“杨柳风慢步而来/走进眺望的眼眸/却拂不起一缕发鬓/采下一朵朵白云/种在小河村口   归期未有/岸柳飘飞来路/长长短短/音书在烛影下浓浓淡淡/干一杯西窗满月/指击三更/三生石的重/比纸还轻……”
  就在诗人那笔墨轻点之间,浩浩荡荡的春风已与千姿百态的生命音符,万紫千红的生命色调,汇成了一组恢宏磅礴的春之交响!
  而在这组关于春天的交响乐中,我最爱听的依然是那首具有浓郁扬州味道的《杨柳青》!

寒江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0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客家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客家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客家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客家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0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客家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5-12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9 0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